- 最后登录
- 2018-4-27
- 注册时间
- 2002-11-5
- 威望
- 222
- 金钱
- 9924
- 贡献
- 2769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2915
- 日志
- 1
- 记录
- 3
- 帖子
- 3158
- 主题
- 752
- 精华
- 2
- 好友
- 27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注册时间
- 2002-11-5
- 最后登录
- 2018-4-27
- 积分
- 12915
- 精华
- 2
- 主题
- 752
- 帖子
- 3158
|
沙发
发表于 2004-2-25 14:4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续毅
! Z/ U7 y- z. @
2.恒伟公司人员分布
! S" S! c: r8 i
2 H0 F5 R, K2 z1 R, m" k ①公司决策层9人(公司一级领导) 9 {" B; M6 A, ^% h
$ i, k Y! p- ^/ c# E
②公司中层管理人员132人(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骨干与管理人员) 9 u) Q6 [: x% ~. M
6 x4 y$ R' J- ~5 [1 C ③车间主任26人(各车间的正副主任)
/ f' H8 N- j7 j5 N. B* c$ f7 b7 |8 X) k; O. g
④车间班组长99人(各车间的正副班组长)
" E" k' d$ a# B4 R. h7 B2 E$ B% Z" x( ]. V% K4 o! B( J
⑤车间管理人员27人(车间里的事务性管理人员)
- v6 s& r/ o& d# l! b9 J* f3 k) ^7 r9 [; T1 p$ J" q
⑥科技人员114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车间的技术员) ( q+ U# V9 y+ S, @) F
+ K% ?' t* t* x6 Q5 v9 I+ y ⑦销售人员340人(销售公司的人员、内勤50、外勤290)
( w0 w3 {2 ]# \+ S" @9 m2 f# N7 D" {' O+ t; L
⑧售后服务人员91人(维修人员、内勤50、外勤41) 3 N, S d) a9 w
) k8 i" p8 n: j9 P5 P6 f8 ?, u+ K ⑨一线生产工人2395人(生产线的工人) 7 R n3 H7 `; ^1 Y5 `: E
4 l) J( \6 y. ` ⑩重要铺助技能岗位242人(锅炉、计量、焊工、叉车司机、污水处理等)
. U: m/ I6 M* g0 ]1 a& Y: ]4 |8 N* q. J' ~ s
合计:3475人 0 S, }7 K2 W3 @5 M
0 T4 M2 X% V+ B3 u 二、公司已有培训存在与面临的问题 $ R) F: p% I( n& }4 X
" H* \* Y0 t- \$ h; d
(1)公司因政府安排而兼并了安徽塑料二厂,其800多名职工也就进了恒伟,恒伟将其安排到各个部门与车间。由于这些职工过去在塑料总厂的有效工作时间每天不到四小时,而进入恒伟后每天要正正规规地工作八小时,这样他们就有些不适应。公司中部分车间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上又较简单,结果造成部分新进入的职工思想波动,同时对原公司职工的思想也产生了冲击。此外公司又在昆明兼并了一家企业,开出了一条生产线,这样在本部之外又有一个生产地点。公司打算对这些新进入公司的人员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培训,以使这些人员完全融入恒伟的文化之中。 $ _/ v9 W, u/ j* H+ r
, b( [, d8 R* _* e# r$ B/ E4 G (2)公司的生产工艺设计与规定都很完备,但工艺方面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公司的生产是流水线作业,工艺已经成熟,对每个职工的操作要求不是太高,关键是工艺的贯彻和工作责任心问题。而在一线工人的调查会上,有的工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忙、很累,有的认为业余文娱活动太少,有的职工认为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 E2 W) ^0 \, i3 Q) c: \$ K
1 m8 D; q# E U. x
此外一线职工中正式工对车间管理人员将他们与临时工一样看待有想法。临时工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技术,主要就是体力好,而正式工有一定的技术,要正式工与临时工一样干体力活他们认为不是很妥。公司希望利用培训与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
6 G) M, O- D. o: `1 @3 ? v2 `+ a, }3 ^! T# n
(3)中层管理人员工作繁忙,经过上次组织结构的重构,每个部门的人员大大精简,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同时也使每个人的工作量增加了,各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离不开。这对于他们进行培训来说是一个难题,即培训与提高没有时间进行。如公司在1997年初抽调了几十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MBA课程培训,由于他们都是各部门的骨干,所以很多人常常没有时间参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公司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还面临一些其他困难: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与人员的专业都不一样,放在一起培训,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单独培训又因每个部门的人员较少而造成培训成本太高。这是对中层人员进行培训所遇到的另一个难题。
9 V+ \4 I$ g5 }* x* J `8 y0 ^2 w0 s
(4)销售人员常年在外且分散于全国各地,一部分是由公司其他部门与岗位转过去的,这些人对公司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另一部分人则是进入公司后直接进入销售岗位的。第二部分人中大多是大学毕业分配来的,也有的是从别的企业或公司转过来的; 1 Q0 v5 P* A$ h) N- X: V5 v
7 j( X% u2 _5 ^. R& [& a" e& F 他们来了以后,一般就进行一个月的业务培训与恒伟文化的教育,对恒伟还没有深入的体验与认识,对恒伟文化的认同还比较浅,就又被派往全国各地,常年在外,基本上很少回来,因而缺少对恒伟本部的深入了解与感受的机会。销售人员工作地点非常分散,一个省常常只有七、八个销售员,每个人要管很大一片地方,很难抽身回来接受公司的培训;但他们在市场上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竞争对手新的竞争举措、经销商的变化、银行改制等等,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但公司又不能将他们拉回来集中培训;这就使一些问题反复出现而得不到解决,如有的问题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出现,有的问题在此地解决了,在彼地又出现。另外一些老的销售员在外面时间一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还有些销售员则有一些思想问题,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公司却没有给他充分的回报。这些因素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仅影响了老的销售员的工作,而且对新分去的销售员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 S+ d& K. q: F! ^( N2 T
& @$ O$ P1 p) H+ A& y7 S (5)技术人员分为两块,一块在技术研究与开发部,另一块则是分布在车间里,是车间的技术员。研究与开发部的技术人员重在研究与开发,而车间技术人员重在解决车间里的技术问题,但两类人员还会相互流动。对他们两类人员的培训该不该有所区别呢?此外还有新老技术员培训的差异问题:老的技术人员中很多已经接受过培训,但需要提高;新进来的技术人员则需要从基础的东西开始进行培训。
! V: B6 N8 p/ w G1 w
9 u- b) P9 c8 |- X) X 在过去的培训方法中,有的是请国内的专家来交流,但效果不理想;有的是派人员到外面培训或者到国外学习,但人员又不能太多:这就使得技术人员下一步的培训困难较大。
5 R C8 _$ t0 I" g; ?4 ]" B
' ]8 y) i+ p }% Z% ]3 N& d (6)公司的一线职工有正式工与临时工。临时工的聘请季节性较强,他们大都是农民,流动性较大,培训了很长时间,弄得不好他们走了,前面的培训也都白干了;所以现在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很短的进厂培训,然后放到车间由车间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上岗学习。往往是公司因此而培训了一批农民工,但他们的稳定性较差,有些已经成为熟练工,流走以后,对公司产生一定的损失。这是下一步培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8 o. M; } s0 v2 I
& i5 S- C% S+ U( h. U K+ q% I: Z (7)对成批进来的人员可以一下子集中培训,但对分散的、零星进来的人员却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培训,只能等人数凑到一定数量以后再集中进行进厂培训。这会产生有些人进厂以后很长时间对企业都不甚了解的情况。由于过去的培训系统性不强,效果不理想,计划常常因情况变化而变化,没有形成一个培训方面的有效制度,激励与监督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培训往往有走过场的味道,培训完了就完了,没有看到效果。到底怎样培训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公司的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