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5-5-14
- 注册时间
- 2004-9-7
- 威望
- 0
- 金钱
- 121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8
- 主题
- 3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9-7
- 最后登录
- 2005-5-14
- 积分
- 121
- 精华
- 0
- 主题
- 34
- 帖子
- 38
|
解读“浙江经济”:活力源自不断创新 2 e* j9 s# Q8 k
华林互动温州4 _. h: C/ F* `& C5 C& e+ H
: v$ m& c$ m2 c 在人们热心于争论温州模式前途的时候,人们更是在认真地解读着“浙江模式”。记者在采访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博士时,他认为,所谓“浙江模式”,其实是浙江人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的一些比较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 `4 z S' Y0 ~
5 l2 b6 j% s% \" W: ^6 ?
创新务实 " S' f/ {2 B! g; k! y0 c
4 M6 E& [ m' S- g) A
那么,究竟什么是“浙江模式”?记者所采访的一些浙江省著名民营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浙江模式”。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说:“如果硬要归纳出这个‘浙江模式’的核心,我认为是‘创新’两个字。事实上,浙江作为一个缺资源、缺资本的地方,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全国的经济大省,靠的就是创新。”
$ `/ J4 F/ W |$ k. K' z; A1 w) ]0 y& V4 q3 z# \5 g5 ~% A+ a
黄巧灵说,这创新首先表现为观念上的创新。一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上的突破。在他认为,老百姓注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文化的认可,对商的重视、追求是浙江人较早树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的根源。这也决定了浙江人在观念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二是不依赖于政府,独立奋斗的精神。浙江人能够自己主动地解决问题,有一种冒险精神,吃苦耐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是有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浙江人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大规模的民营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队合作的精神。
5 H# j, p6 ^$ _6 ~/ p t: x9 _0 W
( F4 U) W* \! w$ g 其次表现在企业创新。比如,温州改革开放初期没什么工厂。为什么产品能够从不知名到知名,到一大批高质量的品牌的产生?反过来说,为什么一些国企原有基础不错,却越搞越小?温州企业的发展,在模式上有种种创新。第一表现在组织模式的创新。温州民企的产权构造关系不断地在变化,从最初的家庭工厂到股份合作制;又从股份合作制发展到股份制;而后又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地变化、创新,保持了它的活力,使其不断向前发展。二是企业投资模式的创新。浙江企业能比较好的找到市场定位,它的投资比较务实,量力而行,所以能够一步一步地发展。三是创新企业的生产模式。浙江企业注重不断地进行专业化生产,不断地细分,能够让别人来搞的部分就让别人搞,真正小而全的企业很少,就像温州的打火机和台州的摩托车、汽车、节日灯等,100来个零部件、上千个元件,都在外面,由各个企业专业分工来完成,这种生产模式与国际模式很吻合。而浙江企业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总是构建细密的营销网络。四是创新企业的营销模式。一种是网络化,包括自己形成市场的网络,另一个利用计算机的网络。 8 F2 t$ s( i8 T9 {
+ e- b' @/ F7 L1 V4 b6 t+ A' e/ d J n
再次表现在市场创新。浙江市场如何与国内、国际市场连为一体?其实浙江的市场也是不断创新的。首先,是把商品市场与产业连在一起,往往是一个市场带动或带活一个产业,这样,就把商贸的经济环境与温州独特的商品连在一起。浙江市场创新的第二步是把要素市场放在一起。另一个创新就是把现有网络市场培育起来。
8 [0 |7 t0 m/ U6 H, x8 I& [% N4 C8 g. c9 U7 g
还有就是表现在政府的创新。浙江省政府总是不断地适应外部变化的政策,适应外部变化,一些事情可以放手让企业来唱主角的,政府就会退到配角的地位,做到不越位。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0 S: \5 N, h" u$ q {. v, `
+ Z1 ~3 L2 X7 L( e3 n) L' u. x
谈到“浙江模式”就不可回避“温州模式”。国内对浙江的评判基本停留在“温州模式”上,其实,“温州模式”阶段,主要是创出了一条民营经济的路子,从经济层面上讲,还是以传统经济为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温州模式”也在演变发展,它不能只停留于原来的“初创型”,而要有新的探索、创新,具体地体现在传统产业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 . Z7 C/ p7 b: B6 F
1 u8 y5 P% A0 c5 R/ @ N' y1 ?( A& U
“浙江模式”的核心从总体上讲,是与浙江精神对应的,浙江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浙江总体上讲也是个缺资源的省份,但发展快速,主要的还是创新。虽然,不同的地方创新的方式、理念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如果要加,就再加两个字“务实”,可以说:“创新”、“务实”,是浙江模式的核心,也是浙江精神的核心。
6 ^6 }- v9 G% Q/ C" G! J/ R! U B. _& _1 ?$ {* {( E
首先,从塑造微观机制上看,浙江民营经济解决了一个动力的问题,一开始就把民众的力量发动起来,把民企培育起来。 % F6 |" _6 l3 w
' v% C% P0 J8 ^* i3 X# j Q
其次,从培育市场体系上看,也与国际上一致,比如要素市场的培育等。
: g9 {4 O- A1 f( I% E% d& t4 X, D/ X1 n2 ]: }: P" Q( N
另一个方面,就是开放的政策上能不断进行探索,比如浙江省较早提出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非常符合国际化的策略,另外,诸如“数字浙江”、“信用浙江”、“绿色浙江”等政策和发展方向的确立都迎合了国际化的需求。
6 j7 }6 J* B1 e4 _4 J% B& Q2 [8 _3 i J2 K9 k) @: ^( W7 w+ f
可以说,浙江民营经济因为有了“创新”与“务实”的特性,必将逐步挤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6 Y. L! w5 j% i2 [2 G: C% o9 y
/ g8 `- u1 Z+ Y0 ^6 U* T浙江精神
9 d$ w3 p- j% J o1 P7 c8 q7 F0 o9 G8 _
如果说“浙江精神”是对“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16个字的高度概括的话,那么奉献则是浙江精神的实质。
/ c+ s; k4 b% }% s1 K2 a* z1 X/ e' D- U9 z
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单东认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精神”丰富了内涵。单东认为,是浙江的民营经济最先将自身的生存与市场的培育结合在一起。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从历史上看,个体、私营经济总是同市场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密不可分的。各类专业市场遍布全省,1999年达到4374家,成交额达3606亿元,其中超亿元的市场共有409个,被誉为“市场大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连续几年居全国十大同类市场之首。至200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有212亿元的销售额,出口交货值超过12亿美元。 ) h* V3 {8 N9 l; n
1 G1 T" s9 A( \7 x# f4 O& i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浙江特色工业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转折关头,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飞跃。各地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特点,以当地已经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产业、产品、原辅材料市场、专业营销队伍等产业链为基础,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引导、组织现有的特色优势骨干企业向中心城镇集聚,以联合或参股形式,共同投资工业生产加工区。1988年以来,这种特色工业园区从温州、台州兴起,迅速向杭、嘉、湖、绍等地区发展。 9 @7 K. K! ^# W3 _; o' y( y
总之,在浙江模式的背后,有一个浙江人的思维模式问题,即“浙江人精神”,其灵魂就是“功利务实、拼搏创新”,这恰恰是浙江模式不易被人们仿效而又永葆活力的根源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