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铁警因爆头哥的再度出山身亡。媒体报道称,在围捕“爆头哥”周克华的过程中,这名重庆铁警发现爆头哥的可疑迹象,在盘问过程中被击身亡。也许,抓住乃至从肉体上消灭一个爆头哥,是假以时日必能做到的事情,但社会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避免下一个爆头哥出现? 爆头哥这个名字,几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穷凶极恶的杀手,身上充满了太多的谜:他为何频频杀人,他对社会为何有如此浓烈乃至不加节制的仇恨?当他将枪瞄准无辜者的那一刻,他到底在想什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境遇,造就了如此冷血的一个人? 8年流窜作案,杀人劫财,却屡屡逃脱警方的“追捕”,如今“真身”暴露,陷入警方的包围之中。周克华其人连同其犯下的“命案”,自然足以“勾起”民众的注目,不少网友夜以继日地“刷屏”等着“搜捕”的最新进展,对或真或假的传言、爆料都一并分享扩散之。 这以至于在许多媒体和网友口中,周克华竟然被称作“爆头哥”。“哥”抑或“姐”,在网络时代的解构语境下,就如同“亲爱的”一样,已渐渐由本义延伸出“轻松搞笑”的外沿。男女老少都可用之自称,不但“活泼”了词语本身,也隐隐约约包含了些许对于“平等精神”的寄寓。于是,可以称一个很有型的街头流浪汉为“犀利哥”,也可以把热心救人的小伙叫做“托举哥”。 传播的逻辑,要使“爆头哥”及其背负的数起枪击案成为舆论的焦点,市场及好奇心的驱使也必然会使更多关于前者的信息流涌现在公众面前。然而,这些都不应成为罔顾应有的伦理立场,过度消费“罪犯或犯罪”的理由。 有数据表明,大多数当代人或多或少存在精神隐疾,比如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所导致,比如与他人比较引发的心理失衡,而社会贫富分化、丛林哲学盛行、信仰缺失道德虚无化,都可能导致许多人走向心灵的迷茫,在某个临界点激发起内心灰色的一面。如果我们不对周克华这样的反社会案例加以剖析,从中汲取必要的教训,个人就可能走向失去理性控制而精神返祖的不归路。如果社会不对周克华个案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意义加以重视,不能从中反省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端并加以改进,群体就会面临彼此猜忌恐惧而带来的对立冲突。 当初的马加爵让我们反思现行教育体制对于人性的关怀日益稀缺,唯分数论让青少年们失去了完整的人格化教育,城乡二元制的两极分化让马加爵这样的孩子充满自卑,仅仅因为遭到同学嘲笑,就会将日常隐藏的对社会的仇视化为血腥暴力。农村屡屡爆发的连环血案,让我们审视贫瘠土地上人际关系的脆弱不堪,失去了赖以维系的基层管理秩序,让农民之间的单一血亲关系容易演变为不公平的力量博弈。而周克华的出现,则让我们又面临全新的反社会人格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