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4-12
- 注册时间
- 2005-11-1
- 威望
- 0
- 金钱
- 1330
- 贡献
- 12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134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49
- 主题
- 25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11-1
- 最后登录
- 2006-4-12
- 积分
- 1342
- 精华
- 0
- 主题
- 25
- 帖子
- 149
|
沙发
发表于 2006-2-20 16:3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不应如此糟蹋戴尔的企业文化
为了指责戴尔,一些作者连最基本的是非标准都不顾了。“绝对依赖数据评价,剔除中间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以结果为导向。这个文化的表象就是,员工业绩好就留下,业绩不好就立即走人。”这居然成了被攻击的“丑陋的戴尔文化”的罪状了。见到这样的强词夺理,我们有些欲哭无泪了。
$ Y- I! c' D3 _0 @3 g. N7 M( ~3 s, g' V: W' ~
* 不依赖数据——难道依赖领导意志,群众看法?
u7 j/ ]& J8 m5 a& ^. y
* i7 e* j# d1 o1 m+ N) l * 不剔除中间环节——难道保留臃肿机构,鼓励人浮于事?为增加社会就业拉长供应链,广铺代理点?
9 Q" J& p5 U$ L/ q, f p& N* l) y. Z. a
* 降低管理成本——总不至于告诉我们成本越高越革命吧?5 \/ @( y# D, A1 l
9 ?) {4 N; J3 K9 ?; ~) H * 以结果为导向——是建议不需有导向还是建议“以温情为导向”?“以人性为导向”?9 ^8 a9 \0 m: Q D0 f5 Y# {" w
8 X1 m8 k" G4 j$ V7 [
! {0 c2 G9 c/ j5 m9 [
指责戴尔的人还说,“戴尔的这种企业文化表现了戴尔极强的急功近利秉性,戴尔公司很少有耐心培养自己的销售员,而更热衷于‘挖’联想、惠普、IBM等公司的成熟而有现成客户资源的人才,拿过来就用。而且,业绩标准水涨船高,再优秀的员工最后的结局多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只要不是大学毕业生,每个参加新企业的人都可被看做“挖”,在IT界人员流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即使如此,戴尔也决非象文中描述的那样。我在戴尔时招了几十个人,好象只有一人以前在联想做过,其余都不是从所说的IT大企业来的,进来的人都要进行大量培训,因为戴尔的这种运营模式与所需技能,中国其它企业很少具有。戴尔之道是真正值得埋头苦读的实战学问。倒是我离开戴尔以后,先后带走了不少人,用在戴尔学到的思想与技能帮助新东家建设了全新的呼叫中心与直销通路。至于那些留在戴尔的员工,从一线到管理几个人到现在管理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他们经常有人带队到外地搞团队建设,每次到上海住进金茂大厦之类的豪华酒店,他们会高兴地与我通话,总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自豪感。当然,我也偶而会对公司在这方面的慷慨感到吃惊。
w0 l# A0 G: P8 H7 z9 O/ I. B8 r) r8 e- S p
中国的众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文化建设。戴尔的文化不一定最丰富,历史更谈不上长久,但它的求实,公正,进取精神,客户驱动,强调团队合作,鼓励成功,重奖成就,重视培训与培训师的特点必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 ?$ j, C t9 g: n# n6 g5 z/ h9 k9 f3 n* Z' Q
只重视客户关系,不注重中国式关系学导致戴尔的“四面楚歌”
5 C, }; t/ p% D4 |3 u% _9 M, x$ m. z! w5 j
实际上,媒体上暴露的一些客户向厂商投诉,打官司的例子在中国IT界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我自己离开戴尔后,既见到过各种客户严厉投诉或威胁起诉,也曾指示部下要求网站立即撤下对公司不利的报道。因为我所在公司和其它IT企业一样有着大量的广告在各媒体,一般媒体绝对不会就这类事得罪广告客户,所以各类负面消息就不会登。将戴尔客户的一些不满单独挑出来渲染,然后上纲上线,那是极大的不公。戴尔有责任去解决客户的种种投诉,但媒体没有权利戴着有色眼镜用脏水去抹黑一个最受推崇的企业。在我印象中,戴尔是为数不多最早提出,关注客户体验的企业。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动态指标显示板耸立在每个员工的必经之路,时刻提醒员工企业在关注的对象。: o! b4 x$ c! r
, p, D& L' d$ c% @4 n& H
没有一个企业能让所有的员工满意,在北京和其它大城市的IT圈里转转,你就会感到很多外人看来光环万道的知名企业,内部总是有部分员工怨声载道,戴尔不一定会特别例外,但肯定情况不是最差。因为戴尔能够准确地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拿着自己不及格的成绩单走比没人知道成绩是多少走当然更会发出批评声音。找到一些离职员工来作为戴尔丑陋的佐证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3 }1 a" m2 C r# m8 Q( J
4 U, `! w1 k! V; y+ g 迈克·戴尔本人在这次中国媒体指责中则直接遭到人身攻击。我们不用多说。就在最近一期(2003年12月1日)的商业周刊上,迈克·戴尔和夫人一起,被列为“50名全球最慷慨的慈善家”第六名,从1999年至今的捐款达12亿美元之巨,多用来支持儿童健康保护事业。在对这位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创造现代商业神奇的企业家的济世情怀表示敬意的同时,我们更希望人们不要用政府,慈善组织,甚至天使的标准衡量成功企业。企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交税与容纳就业,用“神五”之类的一次机会做“中国梦”超作的企业与企业或企业家的道德情操不一定会有什么关联。2 w$ M2 p9 c P- M
: k. A3 `) @0 K( X5 E, M4 _ 戴尔的问题就出在它太专注于“一心一意搞建设”,不大注意拉关系,结交人,其高层管理者更多地是实干家,不如其他企业领导者那样多为“市场政治家”。 同时由于戴尔无与伦比的广告投放准确度,大多数媒体无法受益。于是,它的社会关系就不是太硬,媒体朋友也不是太多,政府关系一定也不是太强。(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迈克戴尔访问中国时,不去朝见政府领导人,却忙着与不同客户,员工一天吃几顿饭。)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舆论敢于如此糟蹋戴尔的原因吧。
( m& q. T; T' ?7 F: {0 e* Q3 i4 C* D, R" [
我们的一些新新媒体号称代表IT时代精神,应该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当优秀的IT企业都被批过之后,IT的时代精神就会变得猥琐。我们更对中国的某些评论家靠整人抬高自己的习惯感到可怜。某些网站已经靠木子美之类的隐私暴露出名了,但愿今后那些知名人士可以对卓越企业与企业家刀下开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