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2-27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威望
- -10
- 金钱
- 2752
- 贡献
- 126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86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400
- 主题
- 494
- 精华
- 5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最后登录
- 2008-2-27
- 积分
- 2868
- 精华
- 5
- 主题
- 494
- 帖子
- 1400
|
5楼
发表于 2006-8-2 15:5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装傻计——如何才能做到“大智若愚”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9 i+ P3 a6 P3 N$ @" F" j' M! p) d B! ^! H$ T: ~* |( ^" K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 F$ \& d( E }7 X& ^9 z
3 ~, q1 H% F/ W. i
②可用于对付别人的诡辩。
$ b+ f; }- L8 ?. M( Z5 j2 _% C% W8 Y# [! D" j
“事实胜于雄辩”,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是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巧舌如簧的人,总是让人难堪至极——明知对方是谬论,却又无法还击。
5 y' M7 F, W) D" X# u2 v$ c6 {( y. p( ]/ x d+ U V
两位青年农民有一次去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 o' W" I: b. z% d, V/ |$ R
* W& [0 Q, w6 A/ h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 {, F) C- t, e$ s7 n; M
0 K; o$ Z' ?& _! @* e' v6 t8 S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 Y0 X9 ^: R) r- C
* V, a, f- I: B" |9 N4 v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3 Y2 x; U5 Y8 I7 Z* \" N- n& t1 r' f/ d; L0 f1 ?2 L+ @1 l
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0 G. ^3 w1 |( P+ ?5 R& S* ^
+ |0 E* u! M* C* ~: a; e$ F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9 t, _; c& y/ i; v0 Y* F; C
" f) ^! [. e% C1 M
中年农民似乎连常识也不懂了,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 a1 y+ k# h2 L5 `* g8 B
0 d$ w" |$ b0 t- ^ ③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2 @8 v) Q; ]+ a, g
2 f# Q7 J* `0 C2 U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文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 ~/ _+ E3 [1 L, g; E6 s% y
* u/ X* s/ c! G& } 袁兵因身体肥胖,同班的赵强、王明“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袁兵,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袁兵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 ^: F4 N6 T$ n l& L
, z" d6 n* b+ \/ j. F% L! r! \ 此时袁兵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赵强,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0 S, l$ H3 h |9 }5 W
8 }. a. p) _# i e; T B
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五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迸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 / e) f( B% P, |! W$ B- }
: L' c1 R% f+ U
④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 d+ [- ~8 U8 A
/ q9 h( E, ]2 T. J8 _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挪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 a7 |, r5 E: Q# x/ E/ p. V
; F; w- D9 P$ ^, w }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啦!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么?” - \5 G1 Q' ^) @* Y4 g
+ a3 b1 f+ f/ E8 r8 G* I; Q G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深切关怀,非常恼恨丈夫抽烟,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那也只有伤和气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 r& g. a2 P: x1 `' g
" p$ O5 A! ]$ @4 S
这样一个没好气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为幽默了一次,心理获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气,妻子已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已不太在乎丈夫听到没有,因此也不再言语。 & G: Q+ `4 y' G( B/ a
' Z1 C" u7 c M, W; }. e ⑤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2 ]. B4 m, ]7 e3 q" }
4 |" i8 e0 h- ?; }1 V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 {$ w6 B% {& a* h3 p. b
/ y+ E) H& _3 @0 f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样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