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15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复制链接]

1626

主题

7

听众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2-12-17
最后登录
2012-5-1
积分
86561
精华
1
主题
1626
帖子
7201

中人网雪山杯(2002-2009) 论坛群英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08:1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B]《于丹<论语>心得》印象[/B] 作者:yongzhencheng    本文转自于网易社区,略作调整。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几乎每一位专家学者的讲座都听得如醉如痴,即便是那个有点讨人嫌的易中天品三国,也能勉勉强强跟着他一讲又一讲地品下去,唯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却怎么也听不进去,常在电视跟前呆坐半日而茫然不知所云。 我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一般也没个判断能力,遇事往往是矮子看戏,别人说好咱就说好,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早已搏得一片掌声,自己怎么就领会不了呢?疑惑之下,干脆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咀嚼,终于嚼出了点味道,也似乎品出了听不进《论语心得》的原因。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水平太差,抑或是于教授讲得有点问题。 为了解释这一看法,现将自己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印象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印象之一:《论语心得》的主题性较差,就像一群人聚在一块山南海北地谝,谝到哪儿就聊哪儿,缺乏一个核心的主题,东沟一犁西沟一耙,跳跃性太大,让人跟不上节奏。 以《心灵之道》为例说明,这一讲总纲中讲到:“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原以为于丹教授会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讲述,没想到她在引用了《论语•颜渊》中卜子夏答司马牛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一段话后就开始用蒙太奇的手法讲故事。先讲英国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因妈妈看牙心脏猝死而遭受刺激,一生无法驱除心理阴影,最终吓死在牙医跟前的故事,再讲一个女孩子因穷困而自卑,因发现自己美丽而恢复自信的故事,接着话锋一转,又突然开始讲勇敢,讲苏轼和佛印相互打趣的故事,讲日本茶师与人比武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讲得生动活泼,但我怎么也弄不清它们和于丹教授要讲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些故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把它们安插在这里。如果说前两个故事与总纲中确立的主题还多少能沾点边的话,后两个故事与主题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八杆子打不着的。苏学士看佛印像牛粪也好,茶师比武时那种鸭子凫水似的镇静也罢,与正确对待人生的不如意又什么关系呢? 我曾极力想从书中找出于丹教授把这几个故事穿起来的那根绳儿,但结果很失望,找到的只是故事之间一两句转折性的话,远不足以将这几个零乱的故事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讲座显得很不条理,像一堆五颜六色的布头,不像一件光彩照人的袈裟。于丹教授海阔天空的谝,不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印象之二:《论语心得》逻辑性较差,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我们仍以《心灵之道》说明,为了论述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之中的不如意,于丹教授引用了一个女孩子因穷困而自卑,因一朵头花而发现了自己的美丽,最终找回自信,改变人生的故事。我不知道于教授引用这个故事是不是为了给她的讲座增添一些彩头,但总认为这个故事放在这里不是那么恰当。故事中的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小姑娘还是那个小姑娘,小姑娘并没有如于教授所说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不如意和缺憾,并尽可能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缺憾,只是在突然之间发现了另一个事实——自己居然很漂亮,原来也有可以炫耀的资本!不过是注意力的转移,而非心态的变化。 于丹教授在这个故事后的总结性讲话中说:“一个人的自信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然而故事中的小姑娘远没有达到中国文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境界。假如小姑娘没有娇人的容貌,既贫且丑,是不是就合该一辈子消沉下去? 印象之三:《论语心得》的思想性有缺憾。心灵之道中曾有过这样一个假设:一个人莫明其妙地被人暴打一与顿,请注意,于丹教授在这里特别使用了 “莫明其妙”和“暴打”这样的词,也就是说在无缘无故的情况下,这个人的合法的权利被人非法的侵犯了,他应该怎么办?于丹教授的观点是让它尽快忘却,这样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有更好的心情。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被人打了,摸摸脸,叨叨一句“儿子打老子”,立刻中会心情舒畅起来,于丹比阿Q修养高多了,连“儿子打老子”都不用说,就会自觉地把羞辱忘得一干二净。 我对《论语》没有研究,不知道《论语》是否真得有这样的言论,但仅从于丹的讲述中感受不到《论语》有这样的观点。且不说她所据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非出自论语,就是这句话本身也没有教人逆来顺受的意思,只是告诫人们遇事要沉着冷静,不可鲁莽冲动。反倒是《论语》孔子有“以直报怨”这说,主张勇敢地追求公理和正义,我不会伤害别人,别人也不能无缘无故地伤害我,伤害了就应该有个交待,说出个一二三来。这种忍受并快乐着的思想不过的于丹拉大旗做虎皮罢了! 2007年第一期的《南风窗》刊载了题为《假和尚一路打出政府软肋》的文章,披露了来自河南农村的50余名假和尚凭借一身袈裟,刀枪棍棒,骗群众、打记者、袭警察,出河南、过湖北、走重庆、下四川,一路巧取豪夺,寻衅滋事,为非作歹,最终在成都警方180余名警察数小时“贴身搏斗”之下才折戟沉沙的事实。这伙暴徒纠集活动时间长达数年,劣迹见诸数省,期间都是一样的装束,一样的手段,一次比一次大胆,一次比一次猖狂。为什么他们敢于如此?是被欺骗的群众忍了!是被殴打的记者忘了!是被袭击的警察让了!是人们的善良和软弱把他们惯坏了!如果不是成都警方“拨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伙暴徒恐怕还要一路打将下去,打出亚洲,杀向世界。 中国人受犬儒主义的精神麻痹几千年,在服从大局的光环下,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正当权利,甚至于在权利被践踏受侵犯的情况下也不敢主张,一味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一代一代做着顺民和奴隶,这种软弱不仅没有换来统制者的同情和怜悯,反而使专政的力量被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落得个“做奴隶而不得”,反躬自省,岂不悲哉! 在民主法治逐步完善,人权意识逐步苏醒的今天,于丹教授宣扬这种自欺欺人的奴才哲学意欲何为?(作者:成永真)

6

主题

4

听众

394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5-25
最后登录
2012-5-14
积分
394
精华
0
主题
6
帖子
83
沙发
发表于 2007-1-18 09:37: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之前没看过。正好今天工具栏目有免费的于丹论语演讲稿下载。去看看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5

听众

753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4-13
最后登录
2007-6-21
积分
753
精华
0
主题
84
帖子
512
板凳
发表于 2007-1-18 09:42: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有一点价值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

听众

3037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签到天数: 9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注册时间
2002-10-25
最后登录
2022-6-29
积分
3037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219
地板
发表于 2007-2-14 11:40: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

听众

84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11
最后登录
2010-4-27
积分
84
精华
0
主题
6
帖子
206
5
发表于 2007-2-27 12:51: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印象

华丽辞藻的堆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