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9-24
- 注册时间
- 2008-9-24
- 威望
- 0
- 金钱
- 127
- 贡献
- 6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3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3
- 主题
- 1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9-24
- 最后登录
- 2008-9-24
- 积分
- 133
- 精华
- 0
- 主题
- 19
- 帖子
- 23
|
沙发
发表于 2008-9-24 00:5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同事间的应酬艺术
踏上了工作单位这个生涯舞台,一举手一投足都免不了与同事的寒喧、应酬。如果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办事能力,以及个人才华使他得以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硬件",那么是否能被上下认可,左右逢源,深谙应酬的艺术恐怕就是出人投地的"软件"了。
把同事吸引到自己耳边是应酬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同事们那里去。你对有些同事可能不怎么重要,但也许不定何时他们对你却关系重大。只有争取同事的拥戴、赞同--即便你不在场,赢得人心,才是平日应酬的最大成功。要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也少不了三个帮。
君子之交,有所不为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孟子
现代社会,那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被认为是最难得和最理想的应酬哲学。与同事相处,终日正襟危坐,严肃、客气都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乎、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也容易让上司误解,认为你是在搞小圈子,动机不良。说来说去,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好。
杰克是一家大汽车公司的雇员,由于工作勤奋努力,成绩斐然,在短短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事业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而有几位跟他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机会,却至今仍保持着多年前的原状。因此在大家相处之时,杰克总觉不太自然,甚至还有些战战兢兢。起初他为了避免老同事们指责他过于高傲,惹个"一朝得志便不可一世"的批评,频频地请这几位老同事吃饭,而且说话也比过去更加小心,客气了,饭菜档次更是极显尊重。不料同事不仅没领他的情,反倒认为他简直得意忘形,太"招摇"了,甚至越发不平衡起来,认为杰克原本就是个"草包",原来就是凭着这些"卑劣"手段爬上去的。杰克最终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几乎吐血。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仅以平常心淡然面对平常事,一切竟然又应付自如了。
公事上,杰克"谨记大公无私"的原财,若是自己的直辖下属,就采取冷静的态度,奖罚分明,说一不二,绝不再抱"大家都共事这么多年了,算了吧!"的想法。只要态度诚恳,就不怕对方误解生气。私底下,仍然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投契的就当作朋友一般看待,不能合拍的,也不再刻意去改善了。若不属于自己的直接下属,公事上很少相交。简单好办多了,平日见面,大可"友善"一番,"友善"之后也绝不会再额外"加温",同事之间恐怕也需淡如水。
杰克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同事欢迎的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聪明的人都不喧宾夺主,但也永远不会说:"这不是我份内事"之类的话,因为过份径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而过分泾渭不分,也不利于同事圈这一特定范围。
孟子说过:"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同事间,说人长短,制造是非之举理当不为。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虽说偶而加入他们一伙,胡乱批评或调笑一些单位以外的人的轶闻趣事,倒也无伤大雅,但是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缄默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公私分明是重要的,不搞小圈子也同样是多少"过来人"的经验。众多同事中,自然难免会有一两个特别投缘,私下里成了好友无可厚非,但是无论自己的职位比这位同事兼好友的人高还是低,都不能因为两人关系好,就作出偏袒或情势的模样。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永远做不了大事,何况任何领导都讨厌这类人,认为不值得信赖。
同事间,一方有困难,另一方负有道义上不容推却的责任。但是却并非任何时候都应出手相援,而是同样要有所不为。这就要看看这种帮助属于何种性质。我们知道,同事是就某一个小团体中某些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但是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事之间的小环境中,而且,他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协调这两个关系,那么,结果则会不那么令人满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他不仅有着同事间的相互关系,还受到社会中舆论、道德、法律等等的约束。所以,当同事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仅仅从自己是他的同事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味的盲目相助,重要的是应当看到这种帮助的结果。如果说这个问题是与社会中其它关系发生了抵触,那么帮助的角度就应当注意到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不分是非,没有分寸的简单帮忙是不可取的。
"为同事义不容辞",说起来虽然可歌可泣,令人佩服。但如果在任何时候都像别人的应声虫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附和别人的意见,那又怎么能叫帮忙呢?何况更多的情况下是"义不容情,法不容情",有所不为才是真君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君子之交谈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种同事间的适距原则:"太近则呢,太远则疏,过于亲昵则遭忌,忌则谤生;过于疏远则遭议,议论多则是非生。那么,还是淡如水的好啊。
有"礼""没礼"都能走天下
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上,有来才有往。
——(美)罗伯特•哈夫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这个疯狂世界里找一份好工作》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于是很多人便认为看来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要向往上爬,恐怕只有咬着牙不惜血本的"真情大派送"了,给领导、同事送的"礼"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札"寸步难行。由此一来,这个周而复始的"人情债"便恶性循环起来,又怕它还又要依赖它。
其实工作中,到底需不需要给上司,给同事送礼并不是最重要的,送与不送都有可能带来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重要的是如何送礼?何人该送?何人不必送?送什么的问题。
"该如何送礼"是人情礼仪中很难处理的必修学问,这门课,学校没教,同事没明说,全凭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礼学问的人往往不仅八面玲珑,进而八面威风了。
古人有过一句这样精辟的论述:"锋芒不露无孔铁锤,八面玲珑,多虚少实。"比喻人心思灵巧,任何事情都能处理周到,工作自然顺心,人缘也好。"八面玲珑"该玲珑些什么呢?关键也许就是"八分精神用来做人","只剩下两分力气做事",要不然为什么许多人事情往往做得很糟,仟然"玲珑"得像个腹中空空的大绣花枕头,却照样红极一时,春风得意呢?
在做人的功夫里,送礼物当然是必修的基础课。送礼物给同事,是八小时之外建立感情,推进关系的最有效的物质桥梁;同事帮了你的忙,事后不忘认真地选一份礼物亲自登门送上,既还了人情,又不致失礼;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送上一分合适的贺礼,既添了喜庆,又买了人缘儿;同事生病,及时前去探望,时间不宜过长,送些鲜花、果篮、营养饮品等足矣,既安抚了病人,又表达了关注……诸如此类同事间的私人馈赠,作为联络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应酬,当然未尝不可,但要注意轻重之分,一般不宜买太重的礼物,免得让对方感到你别有用心,会不会有求于他或者"拖他下水。"
送礼给上司,可视为一种礼貌,表达感谢照顾的心意。"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原本就是维系人际和谐的秘决。上司在公事上给予不少指点,对工作该如何进行也帮了不少忙,谢谢化成礼物,更具体、更难忘。
有时候送礼也是一种敷衍,许多人给上司送礼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所求,只是笃信"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领导收下了自己的微薄小礼,尤其是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事时送上的"顺水推舟"便可接下的那份礼,工作中自然就会不好意思过分责难,批评送礼者,即使要说要骂也许会柔和多了。
送礼的时机宜自然,毫无理由的馈赠绝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创造了"礼节"一词,恐怕也正是暗示"逢节送礼",而不是没道理的送。有时,刚到新岗位,刚出成绩,刚被提升,倒是送礼的好时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礼都能送得出去,万一礼送到人家门上却被拒之千里,可实在是件尴尬的事情。花钱没讨好不说,弄不好还会误大事。比如,有人自认为眼光深远,喜欢"放长线钓大鱼",为未来投资而送上司一些大礼,而这种师出无门的大礼恐怕十有八九都会被拒收,弄不好还给上司留个心机太重的印象,真是比不送还糟。
日常的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同事间互送些一般性的礼品也无可厚非,但却并非所有的礼物都宜一视同仁,通通收下,有时拒收同事的礼物也是必要的。比如收下一些可能影响工作大局而使某方得益的礼物,则有构成受贿罪之嫌,是万万不可取的。
估计送来的礼物别有用心者,一般都应该拒收,实在推脱不过,也要尽快回送同价值礼品;不愿收受的,除退回礼物之外,应附以委婉、诚恳的感谢。
所以,这礼物送也罢,不送也罢,都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的。一个人只要兢兢业业的工作,诚心诚意待人,擦亮眼睛处事,有"礼"没"礼"就都不影响其打天下。
彬彬有礼人不怪
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中国是闻名的礼仪之邦,几千年灿烂文明,教育出无数谦谦君子。礼貌仪态,反映一个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使人感觉到对自己的尊敬,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很微妙的讲究与学问。
中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礼多人不怪",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就业谋职的办公室里,人们可以接受一个相貌平平,才能平平的人,但却不能够接受一个不拘礼仪的人。一个不懂礼数,不讲礼貌的人,很难想象能获得过人的前途和明显的迁升。
镜头一:在8小时之内,知书达利的人会这样向上司、同事打招呼:
在楼道里超过上司往前走时,会点头示意,并说:"对不起。"打照面时会做点头,略停顿以示礼让。昨日倘若缺勤,早上见上司时应主动道歉、解释,即便上司并未在意到,也不会就此不了了之。昨晚波同事请去吃了晚饭,一早见面还会再次道谢。尽可能地先向见到的同事打招呼,道早安,声音绝不会有气无力,嘟哝不清,免得给人以没有精神,难当大任的印象。众多的同事在场的情况下如欲先走,定会当众打声招呼,再行告退。
镜头二:在8小时之外,知书达利的人会这样与上司、同事讲"礼":星期日在街上遇到上司,绝不会佯装看不见而避开,或一边用手指着上司,一边随随便便地将上司介绍给同伴。应邀去上司家做客定会准时,按门铃或敲门时绝不会连续不断地进行。
镜头三:工作中遇到上下楼梯或乘电梯的时候,知书达礼的人会这样遵守礼仪:与上司同行,会斜后一两步;楼梯上还到上司或同事,会点头致意。如上司叫停,则会底一两级听之。乘电梯时,手按电梯处开门或,让上司、女性同事、前辈、同事先入,然后进入按钮排旁,听人报几层楼,代按之。
镜头四:知书达礼的人在迟到或缺勤时,往往会这样处理:频频迟到,必然会给上司造成该人很不负责、不称职的印象。所以估计会迟到,这样的人通常会先打招呼,以示有责任心,并将需办的急事提前交待给同事。实在没条件提前报告,如因意外塞车、交通小事故等,事后也会尽快汇报解释。
另外,虽说人人都有工作和休息的权利,但不等于我们可以随时借口"家有急事","身体不适"而请假,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这样做只能使社会、单位蒙受损失,最终也必将损及自己。寒冬的清晨谁不愿意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个够,可我们并没有理由天天这样去做。许多刚刚步人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认为自己乃小人物一个,总把随随便便的请假、缺勤看作是无所谓,甚至是很潇洒的事情。就不知不思进取,毫无责任感的恶劣印象早已在领导和同事们心中扎根。所以聪明的年轻人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很少缺勤旷工,迟到早退,即便实在需要请假,也定会事先报告,并获准假之后才离去;休大假也以不影响自己负责的任务为原则;如因体大假会给同事增加负担,多半会另择日子;休假期间,有关工作安排和联系事项,都会做好备忘录,以避免混乱延误。
"请"、"对不起"、"请多多关照"、"谢谢你"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法宝。不要以为天天相见,熟识之极的同事间就可以省略这些"客套话",只有因出言不逊,少礼缺教而得罪人的,却没有因礼貌而遭人怪的。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事实上,同事相交,以礼相待固然重要,但即便得理也仍要有礼、有节,这样才能真正稳固地立于同事间、人群间、天地间……
无事也登"三宝殿"
进入工作单位就如同踏上了舞台,举手投足都要做到:台上树好门面,台下预备铺垫。
—— 佚名
人生如戏,工作单位是一个大舞台,演戏的人不仅要台上功夫过硬,台下也少不了查漏补缺,打点准备。只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获得掌声与喝彩。很多"走红"的"演员"常会利用舞台外的时间进行相关活动,希望回到台上后可以讨些好处。例如:陪上司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门,聚聚餐。
中国人串门子落座之后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于。会唱台下戏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平日很注意与人保持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未免惹人反感。一个很久未与你有联系的昔日同事,突然打电话请你帮他贷笔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仅是为难,还有极大的不快吧?
八小时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沟通有无,看来还是必要的,但却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学问。免得落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太不拘小节,让主人反感,充当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小节"一:预约的拜访要严守时刻,别忘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预约的拜访不能准时赴约,要提前挂电话通知,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小节"二:主人向自己介绍新朋友时,一定要站起来,以示谢意,同时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绍中记住对方姓名。免得谈话里不好称呼。对一些自己不认识的长辈或领导同志,要主动站起来,先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自己。介绍自己要亲切有礼,态度要谦虚,不能自我吹嘘。如果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也只能介绍自己的所在单位,而不能介绍职务,对某项工作有研究,只是说对某某工作爱好足矣。
"小节"三:在同事家做客,受欢迎的人绝不大大冽冽地径直坐到席上,如果主人力邀才"恭敬不如从命*;等人时,不要左顾右盼;主人奉茶之后,先搁下来,在谈话之间啜之最为礼貌。
"小节"四:不做"不速之客",去串门子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探访前先要和被访的同事约好时间,了解是否在家,、是否方便打扰,免得对方有急事无暇接待,双方都感到冷淡。同时最好避开吃饭时间和午睡时间。回来时不要过晚,以免影响主人和家属休息。
"小节"五:在进同事家门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带泥。擦试之后,先行敲门再走进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较自己年长,那么主人没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要锁好,放在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锁被盗,不仅自己受损失,也给主人带来麻烦。
"小节"六:要知道吸烟属个人嗜好,有人喜欢有人厌,抽烟时一定要征得主人特别是女主人的同意,因为间接吸烟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烟灰缸,多半是忌烟的。如果掏烟打火,让主人匆忙替你找烟灰缸,是不尊重人的举动。
当然,同事应酬中没有永远的主人,永远的客人,做个懂礼之客固然重要,做个能得体待客的主人也要紧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将来访,要提前"洒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准备好茶具,烟具。客人进门后,要热情迎接并请上座。如果客人是从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对一般客人,在饭前只给烟茶就可以了,茶壶可以放在桌上。对尊敬的客人或领导,长辈。同事,要在另外的屋里把茶倒好送进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便于客人饮用。
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内来不及清理,应向客人致歉。不宜当着客人的面赶忙扫地,弄得满屋灰尘。接待时,要问明来意。比方说:"你今天怎么抽空来了呢?"对方如答:"有事要麻烦您。"可又不一下于直说出来。就不要立即追问,恐怕是因为还有家中其它人在场,难于启口。那就不妨改变一下接待方式。
"和事佬"未必能"和事"
一个矛盾的产生,往往并不是这个矛盾本身,它也许是另外一个矛盾的衍生物。
—— 黑格尔
老李和老吴是一双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数年的老搭挡,平日关系极好,两人无论谁受了同事的"欺侮"与误解,另一方总会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为老友寻个公道,真可谓荣辱与共。可最近竟然分别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丁面前大加数落对方的不是,但表面上却依然友好。老丁惊异之余深感二人都把自己当亲近者诉说"心理话",实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们双方出面调和,做个"和事优",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不仅对得起他们对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后求他们办事也方便。于是先跑到老李家替老吴"承认错误",说好话,表达"和好"之心,又跑到老吴家替老李做"自我批评",痛陈"谅解之意",然后心满意足,好不骄傲的回到家里,暗想此事办得实在漂亮,那两位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数天,李、吴不仅没有丝毫谢意,反而都对其冷淡之至,俨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样子,又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得老丁在同事中落了个挑拨离间的坏名声,真是伤心之极。过了很久老丁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连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锅沿",又何况是还各存利害关系的一对同事,偶而的摩擦,不满自不用说,互相指责对方不是,发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自己的那番话不仅让李、吴二人觉得自己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不值得深交,更会担心二人"黄金搭挡"的良好形象在领导和同事们中间遭到破坏,影响日后发展。那么关键时刻自然立即"求同存异,一致对外"了。
老丁的教训是惨痛的。同事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面前,总要有竟争,甚至斗争,数不完的斗争。办公室里的"冤家对头",也许正是办公室外的"铁哥们儿"。所以,在工作环境下如果总想做个有"正义感"的人,动不动就要去做"和事佬",不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处,反而会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后麻烦多啊!
更何况有的时候,一些同事为了某些目的,既想与"对手"暂时停止干戈,便于成功,但又不便亲自出面,免得尴尬、唐突,于是便选择一个适当的"和事佬"。本来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是理当义不容辞的。但做"和事佬"也应该有一个界线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还殃及自身。
对领导、对同事、对工作不满的人永远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来诉苦,大骂某人有意为难他,某人的做法对他极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倾听者所表现的态度将是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注意会置身事外;既会很有耐性的听着对方的"苦水"和牢骚,但又只听不问,尤其不会追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后恐怕就大为不利了。其实,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这个同事一向与自己十分要好,那倒无妨略做了解,献些小计,但千万不可在事后做了"高音喇叭"。
总之在公事应酬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的情况实在太多,简直防不胜防,但可以有这样一条法则帮你时时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软柿子",就像下面这位我们要认识的丙先生一样:
雨和同事甲、乙都私交不错。乙是甲的助手,虽说合作不久,但由于性情、年龄相仿,所以关系很好,业余经常结伴去消遣。但日子久了,乙便发现高兴过早,因为甲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方式实在令乙不敢恭维,常常因他而导致工作混乱,任务完成欠佳,深恐长此以往会影响自己的升迁。但又碍于私交,实在不便向领导投诉,何况甲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不好向上司表示不满,只好得过且过。以至某天终于出了事:甲因病告假,交待一切工作由乙负责完成,但乙由于任务繁重,一时疏忽便出了许多漏洞。甲上班后,对此事不闻不问,甚至连本来他曾插手的部分也一概声称不知,并在人前人后总说任务一直是交待给乙全权负责,言外之意"黑锅"定要乙背,与他无关。乙闻讯自然满腔怒火,愤然去两家商量对策,不料竟遇上甲也在场,真是狭路相逢。不料而却平静异常,同样热情地招待乙人座,然后装作一切不知,仍像以往那样与甲、乙同时轻松地聊天调侃,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反倒弄得甲、乙都如坐针毡,极不自在。甲终于按捺不住,大声指责而幸灾乐祸,隔岸观火,为了置身事外就装傻,简直小人作风。丙闻言并非气极败坏,却也当仁不让,以退为进道:"大家合作贵在愉快,我看你们二位不妨冷静地坐下来讨论一番,好好谈谈,否则我是帮不上忙的。"言毕端茶送客。
雨的做法明智之至,"和事佬"固然是不宜做的,免得招惹麻烦,但也不能一味忍让,免得让同事认为软弱可欺。
绝不做"和事佬",但也绝不做"软柿子",对别人的指责有意见就要提出来,哪怕从此分道扬镳,得罪同事。假如真能这样做,那么相信你的同事一定会发现你身上这个优点:坦率明理。不打不相识,以后反倒更得人心。
千里"人缘"一线牵
发明电话这种东西的人,相当没有脑筋。
——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诙谐的说:"发明电话这种东西的人,相当没有脑筋。"的确,自从有了电话,它便常常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使我们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即便再忙、再厌恶,接了人家的电话总是不能随时胡乱挂断的,因而好多人甚至抱怨说:"要是没有电话多好!"
然而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社会的现代化,使电话交际,应酬成了家常便饭。假如有一天这世界突然间再也没有任何一部电话可用,不出24小时,天下定会大乱。
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其实你不会打电话,更不会接电话!"你定会勃然大怒,认为简直是对你的一种侮辱,一天八小时中你不知要听多少个电话又要拨多少个电话,竟敢说……?
事实上,如今精明的人都早已认识到、并开始孜孜不倦地学习电话里的学问了。别小看了细细的一根电话线,它能让你千里之外深得人心,也能令你五步之内威风扫地。仔细想想,不难发现身边不会打电话的同事真是比比皆是,当然,但愿其中没有你。
过年了,某单位的同事们之间兴起一阵"请客风",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叫,令某科长疲惫不堪。这天晚上,又有人打来电话,这位科长在经过接听电话的太太转告后,大声吼道:"告诉他,我不在!"不料对方竟听到了,立刻气愤地回答:"告诉那位不在的人,以后不用再来了。"后来得知,这位请客的同事竟是局长大人,可怜的科长后悔不迭。
如今电话的收听效果可谓越来越好,一些本该避讳的话,不小心就会被接话一方听得清清楚楚,弄得人好不尴尬。
某电脑公司新来的老总秘书王小姐接到客户来电时,很客气地答道:"对不起,陈总刚刚去某某公司了。"但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极严重的后果:该公司失去了一笔上百万的生意。因为打来电话的人是位重要的老客户,而陈总拜访的那家公司正是这位客户最反感的死对头,当然不能原谅这种情形出现。
王小姐由于不了解公司的情况,在电话里胡乱答话,随便对人说出了老总行踪,因而闯了大祸,实在是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但如果她当时换一种方式回电话,如:"陈总出去了,如果您有什么事,我可否替代记下,事后再给您回个电话好吗?"这样就不致因为一个小小的电话而误了工作大事。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接打工作上的事务性或应酬性电话时,若一接通就听到对方亲切的招呼声,当然能心平气和地谈问题,直到挂了电话,心情仍会很愉悦,自然也会对其所属的单位留下极好的印象。相反,如果第一次接触,在电话中就给人以恶劣的印象,那么肯定连带着对其单位也没什么好感了。如电话铃声响了很久,对方仍迟迟未接,而此时又正是上班时间;接电话的人粗鲁无礼或带着爱理不睬的腔调;从话筒里听到对方单位一片躁杂、混乱之声等等。
某市妇联筹备很久终于成立了一家下属的婚姻介绍所,本想力促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开张一个月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负责接热线电话的王大姐虽然和善、热情,可却太啰嗦,常常同咨询者漫无边际的聊好半天,却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而且常常为了服务周到,总是请电话里的人稍等,她在一边急急忙忙翻阅登记过的求仍者档案,希望立刻就发现一个适合这位主顾的对象。可是每当她找到一两个信息再回到电话线路上时,对方早己因等得不耐烦而挂断了。
像这样为了查资料,而让对方等的情形谁都会不耐烦的。毕竟让对方在电话里苦等是件很没礼貌也很欠周到的应对方式。
当某人不在单位而有电话找时,一般都是依赖同事传话。所以工作中每个人都应养成记备忘录的习惯,以防偶有遗忘,既误了公事,又令同事不满。
千里"人缘"一线牵。同事之间无论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来往,还是八小时以外的人情应酬,都少不了电话这个现代化武器。会用的人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人缘";而不会用的人却往往弄巧成拙,徒生事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