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有钱,我就开出租”, I, A ~- J! f' O9 F
龙某,33岁,专业审计师,曾长期就职于“四大事务所”之一,现任国际大型企业财务总监 % z% e N# O3 Q j S
等我发财了,我就开出租车,不在乎每天赔“份儿钱”,就图一“乐儿”。天儿好的时候,出来拉活儿,天儿不好就在家呆着。中午跟‘的哥’们吃驴肉火烧、刀削面。在车里听够所有的评书和相声。我每天专门在国贸门口‘趴活儿’,凡是赶上有那种看上去很“事儿”的人在车上讨论什么财务规则、融资技巧、上市策略之类的,我就给他们指点一二。遇上那种说话加英文单词的,我就拿纯英文灭他。总之,我要给北京的出租车界挣足面子,让国贸这楼里人模狗样的,全都自惭形秽。“ # i P% x) w) h# G6 [6 d6 n
等我财发得更大了,我就让我老婆也开出租去。
, S4 b; P1 ~/ K' Z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 9 V5 C$ d- v1 z4 E1 b2 `
罗某,27岁,知名媒体集团广告创意总监 9 V7 z$ `4 n/ T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千万别跟我提这个词。什么狗屁不懂的人,都拿这俩字儿说事儿。就好像说别人不‘大气’,就能证明自己特有品位、特上档次、特受过教育了。这两个字,简直成了‘安全牌’,不论多傻X的人,只要打出这张牌:“这个设计,还不够大气”,就算有理了。就跟前两年“品味”这个词似的,多没品味的人,也敢说别人没品位。 6 m/ W1 A* y4 H
客户的公关,典型小家碧玉,嗲声嗲气,愣说我的设计不够“大气”。装什么呀,她自己跟“大气”一点边儿都不沾。产品是个破擦脸油,怎么大气呀?那包装,明显“金玉其外”,炒作概念。结果按她的意见,左改一稿、右改一稿,越弄越“小气”。她还做不了主,最后拿给大老板一看,满拧。还得用最早我做的第一稿。这时候她准保还有理,责备我,说最后这稿怎么能做成这样?第一稿多好呀,多“大气”呀!
$ P$ i4 {1 E- K8 z$ e 最恨这种客户,创意要大气,设计要大气,版面要大气,公关活动要大气,给预算的时候呢?比谁都小气。
; P& R( G9 S1 u# z' t: P7 ` “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 / q$ L1 I2 l3 W; Z
赵某,32岁,某世界10强公司高级经理 $ W* W/ m* t1 B& A- Q5 p
在公司这么多年了,再难的业绩指标都不怕,就怕空降一个“常青藤”学院派归来的当领导,天天让你用各种“模块”、“理论”、“工具”分析,事情准保又慢又不靠谱。 & ]8 U$ x' b% \/ D
最近我就摊上这么一个上司。他要干什么,我一不同意,他就拿出一个MBA的“职业经理性格分析”,让我填,填完跟他一块儿分析。花一下午功夫,分析的结果,无非是,我要不同意他说的方案,我就“在性格上不是一个最理想的、有进取心的经理人”。老大,我也是硕士,你吓唬谁呀?有本事把我撤了你自己背任务! 0 K6 M3 X& p+ v& G5 K+ M
他曾经跟我说,当时他决定是否娶一个女孩的时候,就是很冷静地在纸上列了两栏“Pros”和“Cons”(好处和坏处)。我很同情那女的。 % L6 \% X! a: Q J7 u
其实,中国书里面这样的哲学多了。有这功夫,多看点儿古书多好。什么“潜龙勿用”、“欲擒故纵”、“知己知彼”、“螳臂当车”,无非都是用人和做事的道理,四个字儿、四个字儿的,多好背呀。每四个字儿,都够您那表格分析一天的,也够写本儿MBA教材的。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再开会,我准备带着《三好生守则》去。 ( S/ V* S( Q, f j+ ^0 _5 m4 p! P
“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 L4 s4 z. _. s; b# x# M+ \$ r
李某,28岁,著名杂志编辑
/ Y3 [* }. V. G8 A. i 我们的校对,是国有体制派给我们的“镇宅之宝”,除了字典和我们编的稿子以外,从不读别的书。校我们的稿子,只要字典里没有的词,她都算错,弄得稿子一点儿语感都没有。有一回编我的稿子,非得把“麻省理工大学”改成“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显示她地理知识牢靠,闹得那“麻省”毕业的被采访人投诉,说我们篡改了学校名称。 1 j* e+ d7 m7 U! @0 V" U/ l4 e
还有一回,文章里说一个女名人“生了一个七斤半的大胖小子”,愣让她给改成“生了一个三千七百五十克的大胖小子”了,还提醒我们要注意,国家提倡使用国际度量衡。天哪,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5 F* _" P" K! v1 r9 H5 J- N “风暴后的头脑,是重灾区。”
' b1 Q4 g; V1 I# Q 张某,31岁,世界顶尖咨询公司资深经理
1 Z+ |0 l$ C7 ` 收到一个什么案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轮“头脑风暴”,这是很多美国公司的作风,那意思是让你冲破陈规,发挥创造性,集思广益。在美国还有这么一种“潜规则”,就是一个人要是在头脑风暴的时候老不积极,那他就好景不长了。说得不靠谱可以,但不能不说。结果,弄得很多全无经验、新入职的孩子们全都争先恐后地满嘴跑汽车。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对此深恶痛绝。
7 k m* ~/ \% ?9 s$ @ 现在这个毛病传染到中国来了。要命的是,孩子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三思而后行”和“慎言”,所以真逼着他们胡诌,他们诌得还真“糊”。我跟老板们“风暴”一轮之后,回来还得跟自己的团队“风暴”,一天时间经常就这么“刮”没了。“风暴”刮到晚上,本来方向明确的人,全都不明确了,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方案好。我的总结,就如同风灾后的重建,总结完再问手下的小经理:“明白了么?明天出个策划案给我。”她满眼迷惘地回答:“明白了。”第二天一看策划,跟飓风吹过的新奥尔良没什么区别。 5 J2 s6 i$ ~2 k8 T
风暴后的头脑,绝对是重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