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7-28
- 注册时间
- 2003-8-22
- 威望
- 0
- 金钱
- 1284
- 贡献
- 23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130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07
- 主题
- 22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8-22
- 最后登录
- 2011-7-28
- 积分
- 1307
- 精华
- 0
- 主题
- 224
- 帖子
- 407
|
■ 现状一:WTO吹响了国外培训咨询机构进军中国的号角
( X6 I" j6 w% W- I' A7 E! `7 Y; g4 Z: @2 r5 X- ]! S
随着中国入世的那一声槌音,国外一些成熟的培训咨询机构,正纷纷加快脚步,进军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0 `$ b8 _1 p) X& V8 z: v+ [5 ?
9 ^8 f4 I1 L- _. O3 L2 m有人提出质疑:国外机构在本土化方面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外国培训师能与中国的企业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吗?来自外资培训机构的人这样解释:事物的规律是一样的,国外一些企业发展的经验同样适用中国企业。语言方面,一方面可以培养中国培训师,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业翻译。随着外国机构的增多,有人预言:专业培训翻译有可能火爆一时。事实证明:国外的培训品牌与课程基本都成功登陆。
& I+ h* i2 x# N2 L' `/ w" o8 p& B7 x
4 n- e7 @- k$ d
■ 现状二:本土培训机构该改变自己培训中介的身份了 6 Y( l M& L. \4 a
, c' N+ D* `$ t% a到目前为止,没有几家国内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的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培训师通常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就走。课前培训师与企业的交流和课后的效果跟踪反馈都做不到位,还不能直接对话,以防“跑单”。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的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而国外的一些培训咨询机构如出台一门课,则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资金。这样,真到了国内外培训大比拼的时候,“激情与梦想”只能使本土的培训机构败下阵时多了些“可歌可泣”的成分。 $ f. I7 }5 K |+ V, k: n/ g, R
5 B2 u8 M1 p5 J. m
- q9 p+ h/ t6 y/ O7 l" O' v4 H3 A
■ 现状三:培训机构多如牛毛 1 Z5 F7 h$ W' F7 q$ E# d# `) }
$ D) x; i8 \6 |! V0 W- [“一抓一把,一吹一片”的是什么?培训市场的遍地黄金现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培训公司目前人员流动率颇高,很多人在培训机构做了一段时间后,就自立门户,裂变出无数新公司。另外,中国企业参差不齐,但在加强员工培训的方面却越来越“狗熊所见不同,英雄所见略同”。来自不同企业的不同档次的需求,也是让这些大小培训机构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必要因素。很多企业对培训的认识和识别还有限得很,所以让一些“经营”培训的人感觉:“嘿,什么样的课程都能卖得出去。” / S# f. r$ I, _
b6 `! ^: z% r; n5 g" I) P
6 _" h9 g: _7 u: M
■ 现状四:版权保护成为国外优秀课程进入中国的瓶颈
- n/ j9 |$ Z( a4 O
3 Z4 c2 k( \8 [5 g0 ^ f( J! g+ |; M某位培训师说,她到国外考察的时候,接触过很多很好的培训课程。她就和这些课程的所有者们交流:为什么不把这些带到中国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中国政府和法律能否对这些课程的版权做出承诺?以前有过这样的例子:一门课程进入中国,课程的所有者们还没开始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国内就有人开始讲了。而讲这些课的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这些课程的精华的,以至于他们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破坏了这些课程的品质和增强了我们这个以“复制”著称的民族声誉! 7 Z: y3 z$ U2 B$ N, U6 v/ L
' [$ t% j! o6 D+ D$ T- d n+ P7 s3 L* _2 ?
■ 现状五:北京市场难做,外地市场肥肉一块
+ v6 A C* a* z1 C+ y" e0 \
7 k) F+ G& x2 I4 Q+ Q2 O北京是中国培训发展得最早也最快的一个城市。在这样的环境里,北京的企业在对培训的选择上越来越不盲目行事了,逐渐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主动选择。加之北京是最容易接受国外最新培训理念和内容的城市,也是具有成熟的培训体系的跨国公司聚集的地方,所以一些本土培训公司越来越觉得北京的客户难做。 5 F7 }/ ~. P6 C. Y6 x! v
" ^/ a( C1 \. @9 rWTO的来临,为所有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外地培训需求应声而起。但毕竟刚开始时,难免有“训就好,高兴就好”的现象。
* X3 |5 Q. m# t+ {1 k6 q7 {: `9 f& f1 @
于是,培训公司和一些自由培训讲师,开始把眼光移向京外广阔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略今天照样好用,就目前来说,外地市场绝对一块肥肉。 , O; |3 ]: U! q
" A+ Z' |( v% W& J! X, S# b# W- L, Q* R+ `/ U
■ 现状六:学习型组织热遍京城
8 p. _# y/ R! A, M0 Y6 y3 v3 L" c2 w$ B% e
一句话:“变化是惟一的不变。”拒绝接受变化,或者没有足够的准备接受变化就等于死亡。对于企业的每个人来说,惟有不断学习更新才是惟一的路。很多企业的决策层都很关心企业是否有这样的能力。中美史克要求每一个员工都有一本《第五项修炼》这本书。
) _+ o* P$ Z5 [1 F$ O- O" K: x! e. u) o% k. x
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强调:“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你必须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说法也源于这里而展开。资深培训师陈默先生说:“‘学习型组织’有着极高的境界,它要求的组织基础土壤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是开两天会、几个表扬、几场培训、几股热情就能够完成的。”人大研究中心李爱华女士说:“以前就有很多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说法,可是怎么具体落实大家都还不清楚。”今年人大研修中心就组织过大型研讨会,有很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人士参加了讨论。据悉明年1月份还会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讨论的话题更加具体,更加频繁,只是还没听说哪家企业实施了“学习型组织”后,感觉确实是很“爽”。
2 N' X8 C. A9 p. I) N" m$ y" E" |
8 E' l+ T, k$ r( P Y
) C8 s8 n- F7 y+ w3 l4 V+ b: ]■ 现状七:公开课喜少忧多
( M+ f3 s2 f# F% u/ s$ p: w: k( c. `) v) {8 Y5 F4 _3 o
从2001年来看,小型的公开课越来越难做,这也致使一些培训公司放弃了公开课这一块的业务。 % P9 Z w# o) h& h9 h, ]
, j4 ^. d7 [0 q# E o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运作机构不专业。大型的公开课,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不是有专业经验的机构,不花费一定的时间是无法保证其结果的,有一方面的工作没有考虑到,就会导致整个环节的不畅通。二、针对性不强。公开课上的讲师精专的方向各有不同,每个人演讲的时间一般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跑马观不了花,所以学员无法了解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很详细很深入的知识。三、因为时间短,很多讲师在准备上不认真,记者就亲自感受过在公开课上的讲师言不达意的情况。还好,学员比讲师更糊涂,有的课堂则要求马上换讲师。 - E# s$ s* {; r( e# h0 [9 I
; N( \" i- O0 J% L9 k
/ c* q+ { P: s6 S■ 现状八:课程抄袭现象严重
. K | {" x# \4 E5 N1 |% F r
6 w* }9 L Y2 |% U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培训课程的粗制滥造。目前课程的抄袭现象有两种:一是“抄书”。比如客户那里有销售技巧的需求,培训师就从各大书店买几本销售技巧类的书,东抄西抄一番,一门课程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是“互相抄袭”。比如,有的优秀的培训课程刚一出来,就有大量模仿者全方位复制,且马上学以致用,可谓是“快并快乐着”。这极大地挫伤着有着可贵的创新能力的一些优秀培训师的积极性。 - L) k. X2 |$ z* x" V! j6 M
' \+ u9 F- e2 n& b0 R与课程无关,但又不得不提的是,培训师对自己包装过度的现象很普遍。诸如,只做过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培训的说成是10年的培训经历。刚出道的年轻小伙,摇身一变就成了成功学大师,自己穷的够呛,就大言不惭地教天下人如何快速成功,快速暴富。 : J4 {/ M- l& d
" _% L5 w3 Z8 ^8 a" _0 s0 ]' P: t) M
( }3 n) m- m' k! A■ 现状九:培训师的“超高”身价
: K9 H; }* U: Y8 s% u* s: G5 N' `% T/ o1 f" G9 `
一方面,从一小时1000元到1万元的讲课费,培训师可谓享尽了“知识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培训师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拿着厚厚的红包就走。课前,与企业缺少交流;课后,没有效果跟踪及反馈。拿如此厚报,多少有点说不过去。也许,把兢兢业业加上去,才对得住受训者。
i4 n$ M0 w* I0 I- E/ @
! R$ d0 j3 q9 y' d4 O& p8 O0 H3 I* o: `5 u& g) ]
■ 现状十:培训市场是跳跃式发展
4 T5 q# n1 y* L+ H1 k4 Q
' |. m- X4 M9 M& {7 J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中国的培训市场是100亿元,2001年是300亿元,今年,是500亿元!如此的数据,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也使更多人“趋之若鹜”,培训公司正在雨后春笋般飞速裂变着,也倒闭着。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正如一枚硬币从上抛下一样。 # B' S) I4 u$ G( m) l'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