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5-11-22
- 注册时间
- 2004-7-19
- 威望
- 0
- 金钱
- 762
- 贡献
- 5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6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97
- 主题
- 1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7-19
- 最后登录
- 2005-11-22
- 积分
- 767
- 精华
- 0
- 主题
- 18
- 帖子
- 97
|
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被推到了主角的位置。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难、组织的复杂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而创新的基础便是知识的拥有和运用。知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企业在面对知识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也是知识管理产生的原因。
# C% X; J8 U% o: u对知识是什么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的定义是: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Know-what);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过程知识——知道怎么做(Know-how);群体知识——知道是谁(Know-who)。其中前两者构成了显性知识,后两者构成了隐性知识。这更多是从知识分类和结构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存在状态的表现。也有人把知识被定义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是从知识产生的源头出发,强调了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而如果以对企业来说更有操作意义的角度看待知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一定背景下,被证实了的,能够为人运用,可产生价值的信息,其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背景”说明了知识产生、存在和运动的前提和条件;“运用”反映了知识的过程性;“被证实”说明了知识的相对真实性(这种相对性来自人们不可摆脱的主观意志,正如沃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所说:我们测量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产生价值”强调了知识的目的性;而“信息”是知识存在和流动的形式,表明了其可储存性、可流动性和变化性;显性和隐性是知识存在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意味着:
8 B# P$ K) A& b4 R- R" F. u第一、企业在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流转时必须注意知识的背景,使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更加全面和尽量真实;
3 E3 H# w1 x/ _- h第二、需要注重知识过程性的观察与研究,对知识的流动方向和性状进行研究,促进知识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知识创新;
+ Z, c! l6 A2 N. e第三、在企业中,知识的获取、储存、流动和创新是有目的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有效组织知识从获取到创新的各个环节;
4 ]5 P& N6 q* _, Y! i" Y, ? K& B3 q第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伴随着知识分享与协作的知识创新过程。用哪些方式实现知识的分享,从而实现二者的转化?这其中的重点是怎样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是因为智慧往往存在于隐性知识当中,而且这又是最难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可采取哪些手段加速新知识的产生?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怎样去形成这些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6 v& e9 E( ~) i智慧是一个非常玄妙的概念,我们很难对其直接进行描述,给出它的定义。从词源上看,“智”、“慧”古时各自成词。《韩非子•显学》说:“智,性也。” 《淮南子•俶真》说:“智者,心之府也。”可见智是如此内心化,它与人的情感、性格等诸多因素相联系;《管子》上说:“四时能变谓之智。”说明智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时机的洞察;《荀子》谈:“知有所合谓之智。”反映了智是对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慧”初为佛教名词(即般若),其构词如慧目,即是指智慧的眼目能洞察世间的一切现象,即对世界的系统洞察。《说文》上又说:“慧,儇也。”“儇”愿意为“渐渐积成”,由此可见获得“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以上考证已经给出了智慧的主要特征,综其所述我们可将智慧归纳为:首先,智慧表现在能够以整体的、联系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善于发现、辨别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善于运用这种联系;其次,能够将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与自己的内心真正互动起来,实现对自我心智的调整与控制;最后,智慧还体现在以过程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中存在的时机,而不仅从一个开始、一个阶段或一个结果就作出判断。
% h5 T3 ^- |( T在企业中,智慧更多的表现在管理的艺术性上,这也是管理的特征之一。在面对许多决策时,人们并不可能掌握所需的全部数据,以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而演算出结论,很多情况下是智慧的发挥所形成的判断。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提高智慧?首先,智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其次、在智慧的三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然而,这三个方面仍然难以进行把握和具体操作,其主要表现在:用什么方式能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怎样让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真正形成互动?怎样调整自我的心智?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捕捉到快速变化的事物,将其变化的过程在我们的眼中放慢?有没有某种训练方法能够让我们获得以上提到的能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及其后的一些论著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中,我们需要避免知识的陷阱,即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却丧失了我们的智慧。正如,艾略特•克罗拉斯才在《岩石》中感慨:“我们在生活中流失的生命呢?我们在知识追求中失去的智慧呢?我们在信息收集中所丧失的知识呢?”,所以我们强调追求知识的目的性,并且需要我们经常反思:“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 \3 z+ R) ^" ]! v0 X行为能力是运用知识和智慧进行具体操作的能力,其对于最终产生有价值的产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能够想到并非代表能够做到,再系统的考虑,如果不具可行性,或者没有能力进行操作都会导致整体的不能实现。9 e2 |/ {# F% \% o9 d0 s b
知识是基础,智慧是核心,行为能力是关键。知识的累积,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产生智慧,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的能力即是智慧以一种表现。智慧是人用系统的视角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人、事、物,并使人产生对自己行为过程及后果预见性,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创新性。行为实践过程检验了知识和判断的真实性,从中又产生新的知识。三者在互动循环中,将人的思想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而且这种循环的各个环节都是开放性的,在循环的过程中随时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 E: ~5 D; u3 k*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