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3-19
- 注册时间
- 2012-2-8
- 威望
- 10
- 金钱
- 164
- 贡献
- 5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2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3
- 主题
- 2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2-2-8
- 最后登录
- 2013-3-19
- 积分
- 228
- 精华
- 0
- 主题
- 24
- 帖子
- 33
|
2005年11月11日,彼德-德鲁克走了。《哈佛商业评论》说:“只要一提到彼德-德鲁克的名字,在全世界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聆听!”美国管理学会则做了如此的类比:“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德-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
% X2 M7 W5 A( o1 M' Y4 u
' o C/ d! A) M, A3 a( f德鲁克写过很多书,用作品等身来形容不为过。说实话,我只读过两本,一本是《管理实践》、一本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我读过很多研究德鲁克的管理评论和文章,我真的有一些话要说了:我觉得研究德鲁克的人把德鲁克给弄复杂了……所以,请大家放松心态,跟我一起来与德鲁克“唠家常”:
4 Z, l6 D6 j! L: y& H6 D& e
7 H, ]9 O# O& S+ W" @! e9 K6 d尽管彼德-德鲁克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足够专家们解读的,但我关心的是彼德-德鲁克的这些理论是如何产生的?他思考了怎样的问题,并怎样拿出了让管理者们满意的答案。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 s1 J: h4 S: C& \+ c3 Z
9 p+ [& C: r/ \5 N% [7 X5 g1 q- x" i
1、德鲁克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常”,在德鲁克的脑子里没有“常理”和“理所当然”,在他的理论里越是被视为“习以为常,并普遍使用着”的管理理论,或者说是“常理”,他就越是会加以怀疑。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岗位对人的要求越高越好”,而德鲁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定要把岗位设计得普通人能够胜任,如果一个岗位只有“上帝”才能胜任,那一定是个“坑人”的岗位。再比如,当领导者对那些“左膀右臂”大加赞赏的时候,德鲁克则提醒大家,“少不了的人”可能是最有害的人。德鲁克的深刻在于,他不相信“理所当然”的“常识”。所以,我们说管理是一门实践课,与很多学科不同的是,它不从高深的理论研究开始,而是从“家常”开始,是从对“理所当然”的“常识和公理”的反问开始的。+ ^. a9 s) _/ V& \
* f9 j: X# J% }' D! t* y( k
2、德鲁克不相信灵感。德鲁克认为,与其它学科不同,管理上的创新不是“灵光乍现”结果,而是通过艰苦、有组织、有目的的工作得到的结果。(再次是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关系,德鲁克系统地研究这个话题,并且召集大批的企业家一起研讨,每周都做研讨然后积累几十年,最后完成“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创新的七个来源:意外之事、不一致性流程中存在的逻辑上或节奏上的不一致、经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期望值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人口统计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新知识的变化等等)。所以很多立足创新的管理专家非常反感德鲁克,如美国的管理专家汤姆-彼德斯在谈到管理创新的时候,就表示他最反感的就是德鲁克,因为他太理性,那种德意志式的理性真让人受不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德鲁克并没有象彼德斯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他的理论却得到了管理界广泛认同的原因。% k$ ~' r: D" P2 T* a# u# f; K! h8 ^
, ~1 H/ a% v7 m8 ~) \& P3、德鲁克喜欢“追根究底”。管理界都知道,德鲁克喜欢“追根究底”,因为他有一套发现理论的“源泉”和“流程”,那就是德鲁克发现创新的“七个来源”:意外之事、不一致性流程中存在的逻辑上或节奏上的不一致、经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期望值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人口统计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新知识的变化等等。9 i0 E0 U! ]% H; |# L* B
' f2 ^0 G# A2 l( k: T& o, F
如果你想征询他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他一定会问:“你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德鲁克的思维模式。大多数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德鲁克根据他“追根究底”的思考方式告诉你,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就会问“你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如何才能有价值?”,而德鲁克却在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当管理者埋头于提高效率时,德鲁克却提出管理者要“有效工作”。正象物理学家总想发现更小的基本粒子一样,德鲁克总在追问最原始的管理问题,然后通过他特有的思考和解答方式,他会告诉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8 w; ]4 a. b( Z8 k
7 ^4 _% e9 {" Z7 K( r* c9 v4、德鲁克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德鲁克写过一本《旁观者》的回忆录。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0 n. Z; Y5 T7 }; m
4 n% V0 j, Z. `6 k) ]结论:德鲁克伟大但并不神秘,反观他的管理研究方法,你会发现它是那么的简单,简单到与我们日常的管理没有什么两样。这个方法是什么呢?用德鲁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到正确的问题,正确的解答问题。而几乎在所有的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这正是我们这些管理顾问们都熟悉的那句话“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 J4 u0 v; F* c# p& b/ U
z( y8 J) `0 M8 Y9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