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1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学习曾国藩 做非凡的人才战略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9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注册时间
2010-6-8
最后登录
2025-7-23
积分
68867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0

中人8周年纪念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09:49: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 c/ R$ ]5 h+ I7 H# a . S' ?, r# C, i' T! I* ?0 t
曾文正公这段历史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也经常有后人好奇:一介书生凭什么立下千古武功?追根究底,不外乎7个字——得人才者得天下!
/ h& Y# c# l$ C. J/ K; ~; X 3 @, U- H, t$ r$ l  R" V
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中国人素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人对曾国藩怀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岂能不尽忠卖命?!人才已备,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业不成?!, V# S! B# C; N: B# u5 k/ v
 
: F( [) ^7 w6 |善于奇谋战策的左宗棠,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识人和用人这一块,对同乡曾国藩心悦诚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即使是老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作为曾之正宗传人的李鸿章,则不止一次向别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半个世纪后的蒋介石,对曾国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专门研究曾氏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
- J7 I) K2 {& Y 7 x( H0 q8 y% O# m3 u/ m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到底有何非凡之处,而令这些顶尖人物折服呢?2 I4 ]; e7 l9 Z& U1 U
 4 N5 H( {5 E: K5 g, R) T9 u6 |6 D
其一、求贤若渴1 R- R% ~0 s2 v8 C
 
5 J  U( O2 y( c5 U  O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量、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走。对人才的重要性,曾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
& W# i( D% s4 V  T. q4 Y: U 
& I3 g7 a1 A7 u" q/ z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0 E+ l. w% T- i$ F6 l9 v7 s
 
7 I$ |3 u" f; p6 \7 y6 Z1 |* _% g其二、相人有法" c+ k5 ]8 W( h: |3 e+ d: g
 
  k( l& L/ C  L% r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a$ Y3 X3 C/ p7 `7 h
 1 K) n" C: E, h1 j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 ^9 P$ o8 j$ k; W
 
  F* g7 z% `6 D4 g0 l. ^- z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2 ^( O3 \: j. d+ n1 [
 
+ w& K: q: c7 e2 [2 M6 \3 S1 U其三、量才适用
/ M' N3 ^7 B9 h) X7 @" N 4 K* c' J& O- N: @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 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 t1 F% q0 U! |. Y
 
2 L0 O2 m- c7 W% M- S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6 l6 B+ m3 C6 Q. `
   Y3 p8 A& x" b0 E' U3 J5 v, K
其四、琢玉成器
+ V- Y  ~: f, p' m0 Q 
% J+ C& `8 y6 e  B6 X5 G! t对于可造之才,曾国藩在培养上所花的工夫可谓不遗余力。) R  B8 T* ?" v( X: H" M8 {
 
+ ^3 \8 H' i$ L; V/ U“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 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 i" y0 N0 ~7 A, i0 N# A& @ 
  M. B1 f# V) H& Z" s3 S2 V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 D8 J' G9 ~. i- J: A ) z# s! l! e: L5 K5 Z3 Q
其五、奖励为重. [! p! A" [/ d- ^' t, |# w$ p
 8 C% n' j% x4 T- i7 ~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 {' p& f9 r2 F! y  k1 X4 R - _; y; u, Y: v" m' P, ~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4 L: W. H- P$ g3 N
 / M$ e1 U) [5 P2 b  r9 l/ H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之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 l7 {1 D! A' ~/ v 
8 r1 d$ ?' q2 o6 g! X- n知人善用,莫过曾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A/ b7 r  r) b2 Z* h
 0 G% u9 D% J8 w3 f$ Q
(原标题: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分析)
" _+ s% f( I" J( z5 q; m/ g
gcbai    

0

主题

8

听众

6573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12-10-10
最后登录
2015-8-28
积分
6573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14
沙发
发表于 2014-5-9 09:49:22 |只看该作者
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听众

49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14-5-10
最后登录
2014-7-13
积分
491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44
板凳
发表于 2014-6-1 19:35:04 |只看该作者
受教,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又说环境改变人,识人是门学问,不仅仅是一天,可能需要时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听众

335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11-1-27
最后登录
2014-7-17
积分
335
精华
0
主题
2
帖子
85
地板
发表于 2014-6-11 09:19:5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