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过去了。16岁的我像影子,似乎就在身后,回头便可以牵住他的手。
也是春来无声的三月,花在渐开,乍暖还寒。我要去插队的那个村子虽在山里,离公社并不太远,大约走10里路就到了。山里的村庄大概都是如此,它也坐落在山坳之中;山岭环抱,村前是一长片稻田。山脚下,稻田旁,一条小河流过,平时水不深,暴雨来袭时,常常满溢出来,甚至分不清哪是田、哪是河。这也许就是滋润田地和庄稼的源泉所在吧。村口有一汪水塘,水井便与塘为邻了,那井与课本上讲的完全不同,大大方方,清澈见底。
井边有一条石阶路,通向高台,村庄就建在高台上。村民每天沿着石阶,把井水挑上高台,倒入自家的水缸里。村里的房子有些是青砖砌的,有模有样,房子比较大,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还有就是祠堂,现在已经成为仓库了。其他房子大多相当简陋,用的是泥砖,就是把泥土和上水做成砖的形状,不需烧制,晒干直接拿来盖房;好在山上有的是松树、杉树,柱和梁都用原木,否则经雨水冲刷,不定什么时候就倒塌了。我们几个人被安排在队部的房子里,那房子好像也是泥砖砌成,但比较大,用木板隔了几间,还铺了地板。
在一幢青砖瓦房的外墙上,一条石灰水刷的大字标语横在眼前,记不清具体内容了,反正是红军时期留下的。村里这类标语很多,有号召分田地的,有动员参加红军的,还有劝白军士兵中的工农子弟不要为白军卖命的。我一边看,一边搜索脑子里有限的历史知识,好像这个地区应该是当年红军的游击区,正在那“风展红旗”的武夷山下,“头上高山”的广昌路上。
看着这些标语,似乎感觉到30多年前许许多多的青春在晃动,感觉到一群年轻人的满腔豪情和激昂呐喊,感觉到人声鼎沸和欢歌笑语。唯一没有感觉到的是枪炮呼啸和刀光剑影,没有战争的残酷,因为标语上没有喊杀之气!恍惚间,又觉得这些影像实在太遥远,引起一种飘渺、神圣的感觉。然而今天,离我冷落地站在标语前感受激奋的历史,44年一飘而过,忽然发现30多年的时光其实也很短暂。
除了标语,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也有人叫它杜鹃花。曾去上饶、井冈山旅游,那里的映山红有2米左右高,完全不似我下乡时留下的最初印象。插队地方的映山红矮矮的,一棵棵簇拥在一起。春天里,一簇一簇开放起来,大山被团团红色晕染,与红军战士的青春一样,热烈、奔放!
山里的劳作平淡无味,不会有任何激情,也没有丝毫埋怨,就像小时候应该读书,长大了就必须工作。与农村男劳力差不多一样早出晚归,拿着与家庭主妇相同的工分。赤脚走过石阶,石阶太硬,留不下一丝痕迹;走过稻田,泥土便和着田水把脚印覆盖了,青春走得匆忙而浮浅。只有那些比我年纪大得多的标语仍然印记在墙上、柱上,我想,它们至今还在吧?而我的青春已经悄无声息地留在了遥远的时空——没有映山红般火红,却也热过的青春。
无需再遗憾,有映山红作伴,青春一定不会寂寞。
附:毛泽东的两首词: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已同步至 金蠡的微博
已同步至 金蠡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