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威望
- 0
- 金钱
- 1787
- 贡献
- 162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194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11
- 主题
- 436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11-4
- 最后登录
- 2008-12-19
- 积分
- 1949
- 精华
- 1
- 主题
- 436
- 帖子
- 1011
|
一个令公众难以置信的现实,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尴尬——来自一些地方人才市场的消息表明,大学生竟然还不如技校生“吃香”。
在安徽,参加第七届人才大会的不少单位打出了“不要应届毕业生”的标语;在吉林,手持“专业职业资格证”者成为争相抢订的目标……
“许多大学生只是花架子,实际能力还比不上高中毕业的老员工。”深圳诺亚创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先生说,学校里的“优秀大学生”并不能和企业“优秀人才”划等号。成绩好,也许说明该学生很聪明,但人才还需要动手能力、能吃苦、勇创新等诸多素质。从小聆听“世界是你们的”,长大、手持一摞证书的“天之骄子”突然发现,“实践经验”、“适合专业”等竟成为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每一道门槛,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面镜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舒放对记者说。
“镜子”首先暴露了许多大学生的“能力荒”。不少用人单位称,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且所学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岗位需要。不少人可以拿出一大摞外语、计算机证书,而真正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证书却一张也没有。
“镜子”也映照出“经验荒”。许多人连学校所安排的实习、社会实践都应付了事,工作后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具也懵然无知,更无法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
“镜子”更折射出陈旧的就业观。许多大学生寻觅第一份工作的主要依据仍是“专业对口”,而“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间房”的城市情结更导致毕业生“扎堆”。
进而言之,“镜子”更照出了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尽管高校进行了多次的院系专业调整,但往往流于形式,且步伐迟缓。在日前召开的湖南重点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许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大学生学的知识,在进入市场后却无法吸收使用。大学的教育结构千篇一律,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基本一样。
一味重视学历而忽视技能,一味培养“稳定型”而忽视塑造“创业型”、“闯荡型”学生,这已是长期的积弊。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6%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考公务员“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的盛况。
专家指出,关键是要正视这个“市场做主的时代”。对于大学生,要一手抓知识,一手抓能力,瞄准市场需求;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则要进一步补上市场、技能、经验这些课。
“至少在应用人才的培养上,高等教育要实现市场导向的改革。”张车伟说。(记者:沈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