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30
- 注册时间
- 2006-1-17
- 威望
- 0
- 金钱
- 871
- 贡献
- 233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1104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88
- 主题
- 11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1-17
- 最后登录
- 2016-1-30
- 积分
- 1104
- 精华
- 0
- 主题
- 114
- 帖子
- 188
|
白领需要通过网络互助形式满足自我合群感和安定感6 X n, ~& Z+ J e
/ o- b0 D& x, i4 ?( ^ “白领”是一群不上不下的被忽略的阶层。他们是纳税的中坚阶层,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但是却不如底层百姓和高层的事业成功者受关注。一旦受到关注也往往是一些负面关注,例如说他们生活奢侈一类的。加上白领本身又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所以导致了他们尴尬的境遇。但总的来说,他们是很可怜的一群人。所以他们会以网络的方式团结起来。/ A b5 [# \5 e5 K" ?3 F& q Z. l
" O% T: t( r9 L( B
同时这也是一种互助精神的体现。在西方通过宗教组织、社区组织的方式达到了这种互助。中国人这种日常性的、和一群人攻读的时间很少。“公民社会”的概念在中国也刚刚开始提起,很多中国人还没有这种意识。
% j; T, d% v' {, ]$ c2 R% B: r' } ^" v! q" C* }6 [% V# ^
现实生活中,“单位”对于人的控制越来越少,大家有一种找不到“组织”的感觉。当人想融入到组织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融入哪个组织。但人天然是社会性动物,有一种“合群”的本能,是群体中的一份子。在超级女生火爆时涌现的“玉米”、“凉粉”,与以往的追星族相比,他们是往自己身上贴了标签,把自己归类到某类群体,使自己有了归属感。现在的社会人都被异化了,成了工作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并且大多数的人是不满意自己的这种状态的。西方人用宗教组织来解决这种状态。但中国的白领就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合群感和安定感。
! Z$ L$ @6 @5 B$ d& H) u
7 I6 v- G: x* Y, ~( c D V: s, H5 K 白领朝九晚五难对社区产生归属感,网络方便他们找到志同道合者9 }% |1 P" d! w, s! w
/ T7 @( ?' T- ]3 l 一般说小资和白领“只爱陌生人”,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在社会学上有一个词叫“杀熟”,就是说熟人的危害性往往比陌生人更大。办公室的政治是极其复杂的,大家同为竞争对手,相互交心后,一旦出现厉害关系很可能被朋友出卖。所以大家更愿意选择沾不上边、无功利性的交往。因为这样往往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和可靠性。
. f' U% Y8 v" X' v- @- L5 o* {0 s, q) `# W0 {0 S" Y( H, p4 C0 ?* A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不是由白领自己造成的,而是由公司的晋升制度造成的。从好的方面来说,有能力的人能得到更快的晋升和重用,激发了工作积极性,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竞争感过于强烈,而造成同事之间很难成为真心的朋友。导致大家对同事很难有安全感。/ F1 e$ i7 Q$ u4 Z
6 r( A |& Q7 _1 O7 m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都市客这样的互助组织给了白领喜闻乐见的方式。收入水平较低的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妈大婶很显然是和白领们不合群的。加上白领往往常常搬家、朝九晚五,虽然住在某个社区,但也很难对社区产生归属感。6 X4 G/ X# i2 f% N* |% m& A& L
! W- F* t- Z3 {4 v0 }
其实白领圈子很简单
9 Z0 M6 i m% Q* J$ s7 w, {* R; @! b3 u. f: E( H' L
“圈子”是社会网络的概念。沟通密切的、相互认识的人会形成“圈子”,这是一种很密集的网络。人总的来说还是容易和自己相近的人形成圈子。# M* ?5 @) o$ l
4 l) v9 Z* m6 s- \* F 网络打破了现有圈子的区别,即使身份档次上有区别,但喜好一致,就消除了这种隔阂。而且大家一起吃饭、拼车,合则来、不合则散,关系很轻松。5 E, i' p' S% ~$ k% A$ m
. F1 H. ?, l V% h, X 白领圈子和例如摄影爱好者这样的圈子是有本质区别的。摄影圈子可能更具有排外性,局外人想进入这个圈子是很难的。白领圈子网就比较开放,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进入,找到圈子和进入圈子都很方便。由于利益分配的概念弱,所以人际关系更加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