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28
- 注册时间
- 2010-10-7
- 威望
- 9
- 金钱
- 630
- 贡献
- 173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812
- 日志
- 12
- 记录
- 0
- 帖子
- 138
- 主题
- 27
- 精华
- 0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0-10-7
- 最后登录
- 2016-1-28
- 积分
- 812
- 精华
- 0
- 主题
- 27
- 帖子
- 138
|
不喜欢被管的民族性
4 j2 U- M# a" w, d5 Z 谈到管理,大家都非常有兴趣,但是什么是管理呢?我们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了解它:“管理=管人*理事”。
0 ^% h4 b! Q: z' _ 管理等于管人跟理事的乘积,换句话说,管理不但要管人,而且要理事。如果我们发现某管理者把人管得非常好,但并没有把工作办好,那他的管理还是等于零,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一团和气,一事无成”;相反的,我们也会发现有的人很会做事情,可是每次做事都得罪人,最后他还是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可是管理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讲人际关系,一方面要有工作效率。+ |( k; X+ ~6 ` C' g, G7 K2 M
但是这个定义只适合西方人,对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中国人是不喜欢被管的民族,一听到“被管”这两个字就反感。我们当初把“Management”翻成“管理”,恐怕就是不太妥当的。我们中国人从小到大所听到的都是“你少管”、“免你管”等辞藻,从没听到“请你来管我”的话。0 K6 {; E- f$ y8 |
关于这种民族性,从孟子以来就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刚好把前述公式倒过来: 4 L# o A& C6 {" ^7 V6 o/ Q! c
管理=理人*管事8 ^9 h: o: f6 O
依孟子看法,理人就是敬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人不喜欢被管,但不能不理他。理就是敬,用现代话说就是看得起,中国人都希望被人看得起,所以要管理国人,要先看得起他,因此我们首先建议:对于中国人,最好别管他,但不能不理他。
% q0 J [. e) `2 ` 怎么去“理人”呢?简单说,就是要投其喜欢,中国人喜欢自动,这点常被人误解,因为如果把中国人当做是被动的,他就会产生被动的感觉,做起事情来马马虎虎,我们回过头来骂他被动,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只要想办法,让他自动,他便能做得很好。
0 e d6 w. [' ~ 让他自动自发用妙法
: b5 O; o7 r3 {* x9 G: M 至于什么是自动?首先要指出,天底下没有自动的东西,中国人早已知道这点,中国人知道人是不会自动的,要自动须先经过设计。这种设计应如何运用在管理上?兹举一例说明,外面正下着大雨,一位经理要请一位电脑工程师到某处修电脑,工程师心中必定老大不情愿,此时如果这位经理用命令方式硬要工程师去,因为“这是你的工作”!结果,工程师可能便辞职不干了;反过来,这位经理是懂得管理的,他会说:“雨太大了,你还是别去吧!”则通常工程师会自动自发地前去修理;如果那位工程师听经理这样说,居然真的不去了,经理该怎么办呢?此时经理可稍等几分钟后,大声传唤司机:经理自己去修理!如此那位工程师脸上一定挂不住,拼死命也只得去了!这是说明中国人有的是办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打发得了的。俗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管理应尽量先用敬酒的方式,换句话说,尊敬部属,给部属面子,尽量站在部属的立场来设想,让部属能自动自发做好工作,如果不自爱,不自动自发时,才使用“罚酒”。( W2 }1 f" ]9 M$ t' A. G
中国人都讲情理法,到底是以哪一个作基础?过去许多人对此有误解,以为中国人是讲情的,这是因为他们用的是西方式的水平思考法,把情理法三者摆在同一水平上,因此就弄乱了。其实,中国人所用的是垂直思考方法,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情—理—法”,换句话说,儒家不讲法,这是错误的。儒家是以法作为基础,管理也一定要以法作为基础,但是不要明讲。因为制度化不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制度化一定僵化。因此有人一方面指台湾的管理缺乏制度,一方面又说国营事业所受的约束太多,这是矛盾的。' f- l; B) Z J1 U9 {0 ]% k$ E/ b
制度是管理必经过程. R. C* t3 G& l, ?
制度化是管理必经的过程。任何管理制度化经过某一阶段后,必定会“冻结”起来,就好像冰箱里的冰太多气就不通了,所以要调整,所以要把“理”摆出来。中国人认为合理一定合法,所以要守法,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看过六法全书,但是他们认为没必要看,因为中国人认为:“只要合理,一定合法!”因此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愿意像西方人一样,辛辛苦苦地去记法律条文,他们只问合不合理,合理一定合法!; P9 R; b+ H& Q3 M0 _1 Y
但是,理是最难讲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最后提升到情。从逻辑上看,法是基础,法不存在时,情理也没有了。而对中国人来说,情理法三者,仍着重在“理”。情是“面子”,理是“脸”,中国人骂人不是说“你不要面子”,而是说“你不要脸”,意思说是讲“理”,可见中国人很重视理。先以“情”来讲理,给对方面子,尊重对方,而后再讲理。情理讲不通时,就用“法”来讲理。所以在管理上应把情理法安排得有规律,当对方跟我们讲情时,我们便要讲理,如果不讲理,便不能怪对方翻脸无情。我们在管理的设计上,便是基于此道理而来。管理者应看得起你的部属,少用指挥权,权是有限的,所以称权限。权不用,永远还存在,但是权一使用,权力的效果暴露,部属便会设计一套方法去适应或抵制它,使之日渐无效,权便等于没有了,所以主管者要发挥指挥力量,应少用权,部属才会自动去做事,这是管理上的一个原理。
: ]6 \6 \/ Q: Q" ~8 l" c# j 用情理法四两拨千斤
. Y" c3 t' Z/ z, ^" ^8 p, W4 A- R+ M 觉到是自己去动,而不是你让他去动。所以在管理发展到最后便成为“不管之管,”就是管到让他感觉到你没有在管。
1 K: q F1 y0 c) E 中国式的管理,是“四两拨千斤”的管理,用的是些巧妙的方法,这些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对基层管理,用的是情,讲的是墨家的江湖义气,利用闲暇跟员工喝几杯酒是有用的,而讲儒家便没用了,对中层管理,则应采用老庄的“法”,日本人安冈正笃提倡帝王之学,用的是儒家思想,这是不对的,老庄思想才是帝王之学,才是高阶管理的大法。
! W# y- b% W5 K8 s 西方的高阶管理,讲究的是领导者高高在上,而中国老板宁可自己藏一点,让企业中的重要主管高高在上,得罪人的事就让该主管去应付。中国老板讲的是“安人法”,高阶层安中阶层,中阶层安基层,一层安一层。而这所谓的安,不只是安定,同时还有进步之意,“进步”的安,才是管理者所要的。 6 o) v8 ~7 e1 h c8 B
比较中西方思考方式,西方是比较单纯、单线(Oneway),而中国人的脑筋比较有伸缩性(flexiable),常常说话时候口中讲有,心中却讲无,所讲“有无循环论”。因此在设计中国式管理时,便应以“有无循环论”作基础,比如说敬酒交互运用,而不应以西方的管理模式套在中国民族性上。
& D% z x# t, ?3 B" \& V 中国式管理如打飞靶
7 ~' z8 v2 j( N3 @8 I3 R9 t 西方管理特色是“有”,老子思想的特色则除了“有”之外还有一个“无”。有是有一套方法,无则是随时要否定这套方法。亦即有和无应相互应用,学了一套管理方法,不要急着想去用它,相反的,要抛开它,然后脑筋才会空,空才会虚,虚才会灵,脑筋灵光,就是空空如也。中国式的管理应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改变,也就是要符合“不固而中”的原则,即目标不固定,但要击中目标。美国式的管理是设定目标,打的是固定靶,日本的管理打的是活动靶,中国式管理打的是飞靶。许多员工觉得老板讲的话反反覆覆,就是没认清这一点。2 u$ k3 v, V! j+ H( u G: s
作为一位主管,有一点应注意的,便是要坚持原则。因为人是很灵活的,没有原则便不能管理,但是光讲原则不行,还要能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就是去关怀部属。
/ K" `$ P& U4 E- v. H 西方管理是奥林匹克式,谁工作能力强谁先出头,中国比较不能接受这种一见面就谈工作的方式,因此中国式管理偏向关怀导向,也就是主管和部属一天里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关怀而不是谈工作。此种关怀须经过设计,设计方法有三个原则:1、必求一句话收效,如果不收效则从头再来,2、认清对象,看是针对个人或针对全体,3、要提防反设计,一个高阶层管理者应该擅长于此设计,多去关怀部属。但是有一点要提醒的是:设计时,应心存“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的设计就是玩弄权术了。
) a7 s7 {& M/ n9 Z9 \( ^ 诚心诚意建立信任感
) t h. G" K7 c4 C 总结来说,中国式管理应了解中国人不喜欢被管的民族性,因此应用设计的方法来使中国人自动,此种设计应基于诚心诚意,逐渐建立部属的信任感,同时应尊重员工,给予必要的授权,让主管设计目标、预算,而让员工设计自己的工作方法,才可发挥“不固而中”的精义。8 I) o& A" F4 C2 E/ @7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