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11-1
- 注册时间
- 2003-4-16
- 威望
- 86
- 金钱
- 2279
- 贡献
- 1157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522
- 日志
- 27
- 记录
- 1
- 帖子
- 202
- 主题
- 45
- 精华
- 0
- 好友
- 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4-16
- 最后登录
- 2021-11-1
- 积分
- 3522
- 精华
- 0
- 主题
- 45
- 帖子
- 202
|
地板
发表于 2006-8-30 12:3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绩效管理中,HR的角色定位及其它
三、面对不够理想的评估结果,是轻责,还是重罚?0 Q$ l( Q: J( W. D
* h: m5 [! G F( c, b+ e( r
组织和个体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评价,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当业绩不够理想、评价不高的情况下,直线管理者和员工便无一例外地担心和忧虑起来。在一些企业中,这些担心和忧虑因为一些复杂的动机(派系斗争、压缩人力成本)而显得更加严重。
- O' P2 ?7 z) U4 q# p3 G2 J4 `
# D* k6 `* v7 _( N0 F" U+ D/ x尽管每个绩效管理方案都将“公平”标榜为首要基本原则,但事实上,无论是设计还是执行,一点小小的偏差便足以让员工对评估系统和评价结果感到不满。面对这种质疑,HR们总是首当其冲,逃脱不了充当“牺牲品”的宿命。4 r o, s5 C% |3 n' @
, b( r: [5 p( e" c9 z9 a适度的压力(对惩罚的预期)有益于员工对自身的认知和状态的改善,压力一旦过度,必然会使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本身产生恐惧和排斥。这种因害怕惩罚过重而产生的心理严重地影响着绩效管理方案的推行、贯彻与落实。通常,在推行绩效管理方案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m2 V; f0 a ~+ Y9 V* i
6 q- n- J6 F5 B/ L4 _
1.无人愿意扮演评估者角色,或无法获得真实评价。因为人们通常不愿意过多地向第三者表达对同事的真实看法,在评估指标不是量化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k6 b, @$ f! Y! q9 g
' _2 w: p1 g6 M1 c# S8 y7 Q7 |
2.评估标准在被评者与评估者之间无休止地博弈中无法确定。被评者期望降低标准,而管理层预期却非常高,导致无法达成一致;
! ~9 @4 M$ x1 @. Z. N1 E, H, Q& h" j3 f) G; W& v1 m/ T
3.评估时,总是出现例外情形,影响评估结果的确定。事实上,天衣无缝的绩效评估过程和结果几乎是不存在的,无论做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无懈可击。% ]$ o6 b6 K$ p6 Z9 x
[4 c# ?1 V! O' O |& ^6 |6 g
一旦形成上述局面,绩效管理必然形成进退维谷的两难之势。能不能做得下去,尚是一个未知的问号,至于做得好不好,有无实效,则更加不可预测。+ I+ l- i( X- V$ y1 g& I! e
8 L- s O1 G0 s% Q+ Y- h
因绩效不够理想而对员工进行处罚时,员工首先想到的不是对其绩效表现的反省,而是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恐惧和戒备。企业靠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趋同一致来吸引员工,更多情况下,需要一个积极的氛围来促使人们协作,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以正面激励(奖励、表扬)回应理想的绩效表现的效果,远胜于以负面激励(批评、处罚)来回应不理想的绩效表现。
0 r" U7 Q8 \& J, Z; W$ k+ b# V3 J4 M
并不是说,企业在绩效激励上,只能唱“红脸”,不能唱“白脸”。根据强化原理,对需要改进绩效的员工,进行适当的“鞭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使绩效管理理念更加稳定和深入人心,鞭策应注意适度,只要认为员工仍有通过改进达到要求的可能,适度的“轻责”,可以减低或避免如前所述的,因“重罚”而带来的不利于推行绩效管理工程的负面影响。# g7 B% Y3 X g0 r" t' g
! i$ V, O% R& z' f. k以奖为主,以惩为辅,采用重奖轻罚的激励策略,可以延续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方向一致性,为企业绩效管理工程的推行,为企业实现经营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持。(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