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4-30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威望
- 0
- 金钱
- 3203
- 贡献
- 145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34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342
- 主题
- 445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最后登录
- 2008-4-30
- 积分
- 3348
- 精华
- 0
- 主题
- 445
- 帖子
- 1342
|
地板
发表于 2006-12-14 11:2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矛盾与统一:HR管理九大关系
六、专业性与有效性2 ?* t5 {2 q ]( k0 i
5 m' U' S" X7 B d9 O S! y
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有效性,专业性只是其次级的基准。但是现在,由于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泛滥,导致了许多从业人员误认为,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是最重要的,就是"总把鸡毛当令箭",有点本末倒置。/ g; U+ M. O9 _6 }, g
6 r& O2 Y1 @1 e5 a/ V' B0 d9 V [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咨询中,也存在许多这样的经理人和咨询顾问,他们把所谓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工具(比如KPI、BSC、岗位测评技术)奉若神明,为自己把专业技术玩得游刃有余而兴奋不已,这种"自娱自乐",给企业现实带来的"灾难",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我们可以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适用的管理学在中国还是如此蛮荒的道理。
% H+ y: ^" P0 \; G7 E8 n7 u1 ^5 c$ f' o8 l. U. i" _
看看我们管理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很多还是在盲从和混沌中跟风学潮,忘记了管理有效性才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准。奈何!( V) P1 T0 D( f9 C& n l
! [1 p3 Q: q% v% M2 f; T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学习和储备是业者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i/ }# m+ ?! ^7 _+ F
6 f9 ?* Z" Q0 @! [ 七、通用性与特殊性
5 X: k; L8 W, i6 X
& @7 j4 m8 H! L+ r# R 管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原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管理的通用性价值,它的普遍性和共性,在管理实践中被总结并广泛传播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 G; O0 w7 I6 ~7 H, ?0 N% n, `! j, O6 r( {# g
我们处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多元化的时代,林林种种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都有其赖以信任和生存的土壤——企业客户。1 Q+ S7 v7 r/ [5 i+ F2 a% p
: Y( S6 L6 C5 L 在现在的中国,到处被宣扬的管理共性,在实践中很快遭到了企业强调的"特殊性"、"个性化"挑战。对于HR从业者来说,我们如何把握好管理共性逻辑、原理与企业自身特点、管理的原生特质、企业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难点。
# D8 R5 S9 h M* O; E5 `2 m% y
9 ?0 X, V+ |9 U% @ 如果过于强调通用性,这样的方案会"害死企业";如果过于强调特殊性和个性,新的咨询方案必然成为"原地踏步"或者"穿新鞋走老路".友泰咨询UTC总结出三种咨询价值标准:一是"高空轰炸"的咨询,做"花架子方案";二是"原地踏步"的咨询,做"原封不动的方案";三是"适度抬头,匍匐前进"的咨询,做"从现实向理想迈进的过渡方案".而现实中的许多企业所需要的咨询都是"适度抬头,匍匐前进"的。# W* ^6 Y$ C7 ~- }, @8 j- `
' \( M, i8 r9 p- k# \- m
其实,很多老总囿于现实的困惑,不敢大胆革新,并不是他不愿意或者不了解管理共性的道理,更多时候是他不知道如何操作,或者说缺乏变革技术和实证经验的支持。比如,通用性原理认为以绩定薪,但是,特殊性在于,本企业的组织和人事问题板结严重,一味强调业绩的方案势必难以执行,他清楚地知道,很多人事是不能动的,很多人的调整的风险和代价不是他可以操作的。个性与共性就需要结合,而到底如何操作和结合,更需要外脑的咨询经验和智慧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