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1-27
- 注册时间
- 2007-1-11
- 威望
- 0
- 金钱
- 18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1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2
- 主题
- 3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1-11
- 最后登录
- 2007-1-27
- 积分
- 18
- 精华
- 0
- 主题
- 32
- 帖子
- 32
|
“CEO丑闻”一旦爆发就会造成针对公司不利的各种谣言,公司品牌形象也因此大受损失,公司内部员工人心浮动,销售系统更因不明真相而致客户流失,公司的财务信誉也受到影响。再加之媒体大肆炒作“CEO丑闻”,经销商对公司信任出现危机,银行对公司现金流告急,更有甚者司法机关也会介入。可谓“当家人一倒,江山变色”,多数公司会因之轰然倒地。
从公共关系角度而言,企业“CEO丑闻”当属危机公关的范畴。那么,当丑闻出现的时候,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CEO丑闻”预警
CEO丑闻并非不可以预防。只要企业先行建立了有效的CEO危机预警机制,那么即使出现高管丑闻,也并不一定就必然导致企业“变色”。
再退一步,如果企业能在“出事”后沉稳应对,危机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变成商机。“高管落马”的危机与企业其他危机一样,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节点。尤其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CEO丑闻发生几率还可能会更高一些。对于个别家族企业,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从预防高管危机的角度,企业在塑造企业家形象的时候,要恰当地描述CEO对企业生存的作用,要强调在现代管理机制下,企业团队作用和企业发展所依赖的企业文化,不要过多地把成败担在当家人一人肩上。任何时候,企业规范健全的经营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利益攸关者五种心态
当公司CEO丑闻发生,与企业有关的利益攸关者的态度非常微妙,主要表现出五种心态:第一,冷漠视之,以中庸的态度视之。很多利益攸关者对公司的“CEO丑闻”漠然视之,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状。其中,公司的基层员工、部分政府机构多会采取这种态度;
第二,部分利益攸关者会趁机搞帮派主义,争权夺利。一旦“CEO丑闻”发生并可能导致公司混乱,那么这个时期就会成为一部分高管权力斗争的机会点,借机打压“异己人士”;
第三,趁火打劫者。部分经销商和供应商等合作伙伴会利用“CEO丑闻”,推迟支付货款,甚至借机大捞钱财;
第四,落井下石者,媒体在此时表现得会更加明显。所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当CEO做得好的时候,他就如明星,大家都来捧他;当他出现“丑闻”的时候,媒体很多时候就把该CEO全盘否定,进行夸大。同时公司内外一些不良用心者,尤其竞争对手,也借机否定CEO;
第五,积极协助公司稳步度过丑闻、共度风雨者。很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经销商、银行等在这个时候积极支持公司的发展,稳定事态。所谓“困难时候见真情”,在丑闻出现后,帮助公司度过CEO丑闻的利益攸关者更值得尊敬。
利益攸关者如何做?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前四种心态均属于不正常或者说是不良的心态,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利益攸关者我们应该如何来做?
作为“丑闻”的主角,CEO的态度是最关键的,对于一些并不涉及犯罪的丑闻来说,CEO或者公司董事会均应主动面临“丑闻”。毕竟,第一,人永远比较容易原谅诚实的人,越是不诚实的人,人们越追根究底;第二,人都是有恻隐之心,尤其是一个诚实的人承认犯了错误并且寻求宽恕的人,人们更容易原谅他;第三,人们有一种窥探隐私的爱好,越保密越使人们产生好奇;第四,人们永远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本质,当一件事情真相大白之后,人们会迅速地对此失去兴趣,而注意其他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CEO和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就“CEO丑闻”坦诚地和公众交流,争取他们的理解,那么对于企业和CEO本人来说,伤害是最小的。如果公司和CEO本人选择遮掩的话,那么风险将会更大。
我们在创维黄宏生被拘事件中可以看出,不管是黄本人还是其管理层,对于事件都采取了和公众积极沟通的态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波音公司在调查出其总裁及CEO哈里·斯通塞弗存在性丑闻的时候,主动要求其辞职并向公众做了沟通,并且阐述CEO的行为违背公司的行为准则,取得了公众的信任。我们试想,如果公司的董事会对其行为进行庇护,而最终被媒体曝光,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寻求积极对策
作为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在面对CEO丑闻的时候,要本着维护公司的利益的高度进行再认识。在CEO丑闻爆发后应该保持镇定,积极地工作,积极制止传播小道消息和CEO的谣言,不向任何媒体透露不利于公司形象的传闻。而作为公司的股东,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积极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外,更应该积极地了解事情的真实状态,并支持公司的发展。www.jinlanmeng.cn
相关文章:
民企的“六大忌” 2007-01-16
国有企业如何突破传统人事管理模式 2007-01-16
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重点不仅仅在灭火本身 2007-01-16
创业难,守业更难 危机公关考验管理者素质 2007-01-16
危機管理不二法門 2007-01-16
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状况堪忧成发展路上“拦路虎” 2007-01-16
企业危机管理 2007-01-16
危机管理法 2007-01-16
苏丹红事件的管理警示:企业怎样在危机中崛起? 2007-01-16
当品牌遭遇危机:企业应做什么? 2007-01-16
应对危机:要向创维和伊利学习 2007-01-16
“危机营销”助你巧渡难关 2007-01-16
2004年:危机公关意识考验企业战略成熟度 2007-01-16
企业主管设立危机预警系统脚本管理的三个步骤 2007-01-16
HR实战:有危机就要有培训 2007-0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