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6-21
- 注册时间
- 2006-4-13
- 威望
- 0
- 金钱
- 573
- 贡献
- 180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5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12
- 主题
- 8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3
- 最后登录
- 2007-6-21
- 积分
- 753
- 精华
- 0
- 主题
- 84
- 帖子
- 512
|
13日在北京农展馆举行了2007年第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一个上午就去了5000多人,就此拉开今年京城一系列的招聘活动。距离主办方9点开始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但是农展馆的外边已经聚集了不少求职心切的人员。应聘的人群中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不少求职者告诉记者,因为现在工作不好找,对薪水可不敢报太高的期望。求职者:“3000吧,差不多。”“因为我们是应届生,薪水方面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由于是专科嘛,基本都是1000左右吧,要求不是很高。”据记者了解,很多求职者的目标都是大公司、大企业,但是从招聘会的现场来看,知名企业来的并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诺基亚公司了。众多企业的招聘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一家计算机公司就给求职者出了两道题现场考试,而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更是亲自上阵用英文全程面试求职者。诺基亚人力资源顾问温玉清:“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吧,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有这种学习,愿意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这样的能力。”澎基房地产投资管理集团总经理黄成林:“第一是看他的基本素质,第二就是看他有多少的社会实践,不管是看他在真正的社会中还是在学校。”招聘会上还有不少外地的企业进京揽才,这家来自河北唐山的企业展位却前几乎无人问津,他们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使他们的公司提供了很优厚的待遇,但是很多毕业生还是不愿意离开北京就业。据主办方介绍,截止到中午,已经有近5000名求职者来应聘,甚至还有家长陪伴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求职者家长:“因为他刚毕业,还没有社会经验,帮他来看看。”据北京市人事局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14万,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种类型的现场招聘会1700多场,参会的用人单位达7.7万家,求职个人超过220万人次,其中七成的高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落实了就业单位。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007年1月14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画面中,还是那种让所有观众都非常熟悉的景象:巨大的会场,格子间似的招聘单位分布,高高在上的招聘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左顾右盼点头哈腰的应聘者……这种场面,已经被我们太司空见惯了,没有任何新意。而在电视拍摄方面看,也很难找出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货色来。每每碰到招聘会这种选题,都很是不知所云,难以找到什么新鲜的说辞去对付。
旧金山大学教授奥伦·哈拉里认为,一些公司之所以总是能够实现似乎不可能的目标不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宏伟的、停滞不前的计划,而是因为它们培养了一种敢说“是”的文化(“是,尽管放手去做做看吧!”;“是,试试看!”)和好奇文化(“我要招聘和提拔那些不怕挫折,敢冒风险,渴望学习的人。”)
但在中国的当下,招聘会还只不过就像是个骡马市般的农贸市场,很有些马克思描述资本家和劳动力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时的气象,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笔下的劳动力在没有与资本家达成协议时还有那么点子趾高气扬的风骨和气度,而号称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劳动力则从一进入招聘会就立马失去了人格和尊严,不得不屈从于无处不在的企业霸权之下唯唯诺诺九死一生。
以我在人力资源领域摸爬滚打的经历,很知道企业招聘当中的基本路数。可过了那么许久,现在看来,企业招聘方式还是那么三板斧,实在是令人无奈于企业招聘会方式上的刻板古旧冥顽不灵。
其实,通看五花八门的企业的招聘方式,完全可以为在中国的企业提供很好的启示和范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