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8-13
- 注册时间
- 2006-7-20
- 威望
- 95
- 金钱
- 3146
- 贡献
- 202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44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77
- 主题
- 40
- 精华
- 2
- 好友
- 5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注册时间
- 2006-7-20
- 最后登录
- 2013-8-13
- 积分
- 3443
- 精华
- 2
- 主题
- 40
- 帖子
- 277
|
从白领到权力精英
从白领到权力精英0 t# F( K2 v0 r4 L0 h
—C赖特米尔斯的人力资源理论简介
. q$ @4 h! b3 L1 O# t
# ]# R% a# s" }: I9 Q/ M& w2 H 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是美国著名批判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主修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五十年代因《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成名,从马里兰大学转至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同时受聘于哥大应用研究所,专攻科层组织与权利结构,相继发表了《品格与社会结构》、《权力精英》、《社会学想象》、《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学与实用主义》、《权力、政治与人民》等著作,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极善于揭示美国社会冲突的本质”。当前欧美学术界对米尔斯的推崇不仅说明了美国社会学地位的上升,而且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与阶级研究新动向从传统的两极分化和冲突模式过渡到中间阶层职业分析以及对新阶级的预测。# [ E% W4 B8 p6 I& E% w$ _8 X5 a, H) q
米尔斯的第一本也是最轰动的著作就是《白领》(1951),他在书中宣告一个新生的中产阶级已经悄无声息地降临。它人数庞大,职能广泛,无所不在,遍布所有的现代机构:大公司、政府部门、军队、学校、文化传播以及各类服务行业,用中国学术界的术语来说就是第一、二、三产业都有。据统计,1940年美国各类专业雇员为1250万,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经理、推销员、技术人员和办公人员,这种结构倒是和目前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他们的共通点是依附于庞大的组织或者机构,从事非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当然白领的工作是否具有生产性这一论断还是非常有争议的。
( t. H2 C7 X+ F 米尔斯认为“白领”在社会学中是一个崭新而特殊的类型:他没有固定资产,对他所服务的机构也没有财产支配权,很难说是有产者。但是白领靠出售知识或者服务谋生,能领取比较稳定的年俸月薪,相比出卖体力谋生的体力劳动者—“蓝领”来说,自然是不管在经济还是心理上都有优势。由上俯瞰,白领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自下仰望,白领却又是普通劳动者艳羡追求的成功者。中国老话所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尚不能完全描述白领的尴尬境地。
; h5 H- i4 L2 D( p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职业科层组织极度膨胀,白领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日趋突出,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甚至于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将起深远的影响。米尔斯将白领定义为“新中产阶级”,首先他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指出了白领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他们是人类历史上彻底脱离自然生存条件并猛烈地承受了社会改造的人群。他们置身都市,困于文案之间,生活机械单调,经历着人格和劳动的双重异化,虽然不情愿但也没有思想准备。就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来说,白领并不低于传统中产阶级,甚至可能在物质享受上大大优先,但是他们失去的是更可贵的私人资产、独立地位,还有自由和安全感。白领沦为了各种社会机构的附庸,受人操纵,谨小慎微,痛感精神上的无根无援。其次从职业机构的角度,观察白领广泛而密集地占据了大型官僚机构的绝大多数部门,越来越具有韦伯所强调的白领由于其人数和专业技能所形成的“不可缺少性”。米尔斯认为在“高资本主义”阶段,现代官僚体制机器正规化理性管理将会取代市场调节功能和阶级争夺关系,形成高度权威之下由行政机器维持的合法统治秩序。既然历史已经将大多数人从有产变成无产,进入雇佣职业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白领已居于社会运转的控制部门,行使了管理职能,在连接与协调上下层关系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地位暧昧,角色尴尬,白领仍然在默默无闻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职业优势。; X4 f; ]( \( F; T9 G
至于白领的存在意识,米尔斯觉得他们处于复杂的职业分割状态,由于过于细化的社会分工,较难获得明确的自我认识和归属感。文化和历史断裂使得他们缺少信仰,而私有财产和社会地位的脱节又让他们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新中产白领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脱离出来,被抛进新的社会存在之中,却找不到思想归宿,只能将就着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不带信仰地生活”。他们只能专注于技术的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的消遣,以此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和政治上的缺位,徘徊在美梦和噩梦之间。[EDIT]用户“liziji”于2007-4-17 17:13:41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