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拓展你的同事关系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

听众

13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8-9-24
最后登录
2008-9-24
积分
133
精华
0
主题
19
帖子
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0:5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小国寡民,生活极度单纯。人际间的往来也稀少之极,更谈不上同事关系。   而时至今日,一个无法正确认识同事关系的重要性,不舍合理、妥善地与同事交往又不善于利用这种关系的正面效应的人,是很难立足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的。   许多人常用"运气不好"来做为自己事业无成、工作不顺、或升迁无望等遭遇的借口。而事实上好运是以人际关系为媒介的来去之物。也就是说,"好运"这股能源流,在"门路关系"的管线中流动。遍及人与人之间。虽说始终有不少人唯心地将好运视为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神秘力量--不可讳言,部分好运的确是偶然性所带来的。但大部分的好运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帮助,对上班族来说,尤其是同事关系的好坏与否,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命运。   也就是说,人,具体采说就是你肩边的同事们,可以左右你在仕途、商海中的好运。拓展你的同事关系,就等于在营造你的成功路、事业网。 同事是一面镜子   不能省察于己,常是错失好运的原因。 —— 松下幸之助   "我们公司的人最无情了。"有位女职员这么说。   接着她又说因为最近"想辞职",所以就"简直再懒得理公司那帮人!""人前人后也总是摆着一张脸给上司看。"   所谓当局者迷。局外人也许仅仅就凭她这无意中的一两句话便能够明白她公司的人为什么那么"无情"了。   别人对她冷淡,是因为她先对别人冷漠,并且给别人脸色所致。人家只不过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罢了!这绝不是无意、偶然发生的。   事实上,我们周围的同事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好,别人就对你好;同样地,你对别人冷淡,别人也会对你冷淡。   不过在此须搞清的是,我们并非是"一味地对别人好"。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得不对他人说"不"的情况。但明明是你先冷淡他人,却苛求他人对你热情,却也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同事是一面镜子。一个人在其所处的单位中人缘怎样、表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同事们对其的态度和评价折射出来。每一个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都无时无刻对我们形成看法、作出评价,并使得他们的意见和评判影响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充满热情、待人和善、善于交往,同事们也必然乐意与之接触、给予较高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势利,待人虚情假意,处处提防,那么同事们对之也自然冷漠无情起来。镜子永远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参照物。   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先生常常妙语惊人,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时存在的两个'我',一个是自己心中的'我',一个是别人民中的'我'。"的确是精辟之至。   我们身边的同事中总有人在抱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大有不被理解和体谅的痛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别人错了,还是自己的认识方式出了问题?   一些心理学家在讨论心理成熟时所使用的一个标准就是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你的看法不应有太大的距离。二者没有距离有时被看作是自我了解的一个标志。原则是,如果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你的看法有出入,那么你可能就是在自我欺骗。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麦克32岁,在英国南部一家大制造公司做管理工作。他喜欢他的工作,可是得不到提升,最近一个下级同事又得到升迁,这使他很不满。在一个为时两天的管理训练课程中,麦克和布赖恩(麦克直接对之负责的上级主管)都参加了一个自我/他人定义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参加者被邀请从一系列形容词中选出一些来最恰当地描述他们的人格,然后试着互相作同样的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检验他或她自己的形容词与其他人为他们选择的形容词相比较。   这个练习的第二步,是请其他人按1至5分给他或她作自我描述的形容词打分。这样如果我给自己选了"可爱",则这个组的其他人每人都要就可爱程度给我打分(愿意的人可以匿名)。下面是麦克列的词以及布赖恩给他的打分。   麦克怎样看自己 布赖恩给麦克的打分(1-5分)   守时    5   勤奋    5   创新的    1   合作的    2   礼貌的    2   能干的    4   有理解力的    2   坦率的    5   诚实    5   幽默    1   忠诚    1   友好    2   自信    5   抑郁    4   下面是布赖恩为麦克选择的词例。   布赖恩怎样看麦克   不守成规的 不忠诚的   寡然无趣的 自信的   勤奋的   冷漠的   诚实的   防御的   守时的   可靠的   无创意的   固执的   不敏锐的   郁闷的   麦克自己心目中的麦克与布赖思心目中的麦克判若两人。问题在哪里?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悟出麦克何以得不到他自认为应当得到的提升?布赖恩也认为麦克勤奋守时、诚实可靠,但显然不认为他忠诚、创新、有理解力。那么是不是麦克和布赖恩对这些事情的定义不同?或者是麦克没有把他令人满意的品性以布赖思所能认识到的方式投射出来?还是他可能根本就不具备这些品性?   也许麦克所认为的优良品性--他的坦率和自信--却可能实际上被布赖恩当作消极的东西来看待?也许这些品性正是布赖恩所说麦克的不守成规。显然麦克和布赖恩需要进行一些很严肃的交谈。   我们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与同事共度的,忽视了同事这面镜子,我们将永远看不清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好交情离不开"好镜子"   正确的评价他人,才能充分的展现自己。 —— 戴维•丰塔纳   我们总是过多的倾向于从同事那里获得所有我们想拥有的东西--恭维、热情、信任、赞美……却又十有八九的难以如愿以偿。这也是有这么多职业和同事关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大多都总是给自己一个比别人的评价更好的定型。例如,像幽默感、诚实、漂亮、客观、善良等等的评价我们更愿意留给自己,而不是送给别人。却又往往忽视了公平。客观地评判他人的重要性、孰不知只有首先严肃认真地做一面他人的好镜子,然后才能真正照清自己。让我们接着以上一节中麦克和布赖思的典型遭遇为例:   在看了上次那练习的结果之后,老师这样帮助了他们二人,麦克被要求去注意那些他在自我评价表上声称自己具备而布赖思觉得他缺乏的品质。例如,他被要求写下最近他对公司和布赖思忠诚无二的三个例子,同时布赖恩被要求写下三个麦克不忠诚的例子。   练习完成后,他们每个人都要审阅另一位写下的例子并作出评论。麦克的例子之一是拒绝申请到一个差不多的组织去工作,尽管得到了这样的邀请,他还给出有力的暗示,说明他的申请是会被接受了。布赖恩读了这个以后,表示对此一无所知。麦克反诉说他曾就此事给布赖恩写过一个便笺,但是布赖思抗议说他从未见到过个便笺,并接着对麦克没有亲自把此事告诉他而表示惊讶。麦克反驳说,布赖恩似乎不鼓励他的下级为了非业务上的事去找他。略作抗议以后,"布赖恩终于接受这一点并同意将来要更令人容易接近些。   这也揭露了麦克和布赖恩的另一重要分歧,即前者是否有创新能力。麦克强烈地感到他是足智多谋的人,而布赖恩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他感到这对他构成威胁,这使他阻止麦克的晋升。   这个练习从而使得麦克和布赖恩看到他们是如何彼此误解的。在这里只有布赖恩一个人有错,麦克也从中认识到他推销自己的观点时通常过于坦率和尖锐。两个人都认识到:首先,他们并非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善于评判他人;其次,他们并不总是发出适当的社交信号。他们俩都表示乐于在将来努力改变,并确定了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一点。   可见工作中常常互不敢贸,彼此隔阂的两个同事间其实未必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仅仅是因为彼此都不能正确的评价他人,准确、认真地为对方做一面好镜子,最终导致误解,自然也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好关系了。   因此麦克和布赖恩确定了他们究竟需要做什么,以使彼此以及和他们的同事相处得更好。通过公开化,他们互相作出了承诺,这样更刺激他们向好的方向努力。例如,布赖恩就保证要引人一种机制,使得他的下属能就他们的创见作出书面建议。他答应单独会见有关这些建议的每个人,并且不但在口头上而且以书面形式陈述他的打算。他还保证要引人机制使人们更容易了解将来的计划,并且在作出与下级管理者有关的决定时,要更程序化地与他们商讨。   麦克同意写出一个他所理解的忠诚于公司的详细定义让布赖恩审阅并提出意见,然后依照这个书面准则行事。   如果没有这个管理训练教程,麦克的事业可能依然不景气,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他留给别人一种错误印象。至于布赖恩,他就不能充分发挥麦克的长处,可能对他的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是这样。他承认,他太专注于生产以及生产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了,以至于他几乎忘记了人本身。他本来是一个友好、体谅他人的人,却在对更大商业利益的追逐中丧失了大半个自我。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归根结蒂,公司也是为员工而存在的,并非只为卖出它的产品。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注意到麦克和布赖恩无须怒目相向(这可能引发更大的误会)就能解决他们的误会。在适宜的情境下,他们能够达成谅解,因为每个人都看到另一方并不对他构成威胁。   麦克和市赖思现在都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们知道两个人现在都感到不但彼此之间相处得更好了,并在总体上与他们的同事也相处得更好了。而且,布赖恩作为管理人员在个人关系方面的新进展使得工作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在周围激发了更强的团队精神和更欢快的气氛。 处世比学历重要   "处世的道理深奥莫测,能入其庙堂的人,就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也只配随波逐流了。" ——《临机应变的奇招妙术》   有许多人满怀雄心壮志,自许是"实力胜过学历"。   所谓实力胜过学历,事实上是指做人处世而言。高学历(其实只是读书较久罢了)者的自尊心,会排斥对别人的奉承阿谀,因此,不受人欢迎,也不能飞黄腾达。学校里的秀才也只是学校的秀才,踏入社会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虽说"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没有人会否认学历越高发展的机会越多、知识越少赚钱的渠道越灵活,但也不可否认许多人由于过份看重学历、学识而忽视了人际交往,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结果却做了"工作中的专家,交往中的矮子。"而有些人虽然没有高深的学历,却由于深谙处世之道,反倒在工作中远远地比高学历的人更有向心力和成就感。   我有一位朋友R君任职于保险公司的组训人员。他对外勤拉保险的女性,经常一副伶牙利齿,既严格又咄咄逼人,但是,受训女员工却个个心服口服,毫无怨言。   斥责激励女推销员,却被视同奉承,R君的技巧已近乎神技了,甚至,我还看过有人因而感动得落泪的情景。对方把R君的训话,以真诚的心意接受,换言之,R君已经牢牢地抓住对方的魂魄。   轻柔甜美的措辞,常识性的奉承,大概也不会如此地引起对方的共鸣吧?   而R君的学历并不高,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是他那低沉富震撼力的语调,却能博得对方的好感,使自己成为榜样。这一定是因为学历不高而谨慎谦恭,及自我体验的心得两相辉映而成的效果。   R君凭借的不是学历,而是以生活的智慧与经验赢得了赞赏。   在多数情况下,欲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依赖其它同事的帮助,与你合作的同事愈多,高效迅速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果你又能正确地选择对你有用的同事,那么成功之路应该是畅通无阻的。   善于为人处世的人们总能首先认识到同事间不仅存在着利害关系,而且少不了"友谊"和"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如果一定要求所有同事都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而不管对方是否有能力做到,总是只知要求,不知体谅感恩,甚至斥责,贬损同事,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同事寒心,失去优秀的合作者。   假使你希望有人和你站在同一阵线上,那就有必要了解对方同事一直在努力争取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一旦你更确定了那些目标,及你正在交际的是那种人,你就可以把你的观点表露出来。但是你得要非常小心,你要介绍那些他最可能同意的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你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首先当个好的,敏锐的和温和的听众;然后,加入一些你自己的看法,好像你们彼此很接近一样。之后才可能把你较不熟悉。或较不受欢迎的想法讲出来。因为你已经先建立好了最可能的相互理解的桥梁。   只要别人发觉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底赞成他们,他们便开始更加打开心房。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分享他的感受,但是大部分的人害怕一旦他们开放了自己,会被别人拒绝,要不然就被别人烙上残酷、自私的罪名。对别人的一些错误行为,即使你不能够接受,至少也要学习去谅解。当然,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情感:爱、恨、恐惧,甚至内疚,都曾在大部分人的心里掠过。接受这些,等于就是接受人的真实面目。   如果与一个愿意接受别人的人谈话,人们通常会把自己表露出来,在对方的眼中寻找接纳的神值--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没有露出一丝会利用他们所说的来对付或伤害他们的企图。而那些总爱伤害别人的人早就有了相应的坏名声,在他有这种企图之前,别人就早已自动避开了。   因为这种处事之道的成功与否,都要看你的真诚态度及发展信赖的能力,这种技巧不应被人当作是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的手段。而只是帮助人了解怎样与他人相处,让他们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能过得更好,如此所以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工作上所达到的最佳水准,往往是良好的处世态度以及同事间积极地合作分不开的。 言而有信#言出必"是"   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度量,更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然后可以成大器也。 —— 某企业家成功心得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很不容易作出判断。但是,如果这个人一向说话算数,那么我们多半都愿意与之结交。因为不管别的方面如何,只要他具备了这一点品质,那么他就是一个能够为别人负责的人;而既然他能够对别人负责,那么在自己与他交往的时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他说"是",那么结果就是"是";而如果他说"不";事情最终也如他所说。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有一种信任感。事实上,正是这种信任感为这个人赢得了广泛的朋友,从而也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基础。   确实,在这个易动多变的社会里,几乎一切事情都难以肯定。火车会误点,飞机会失事,气象预报难免不准……你怎么能知道有着瞬时万变的大脑神经的人将要于什么呢?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那么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财富!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倒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处世哲学。其实,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察奇观色,审慎地选择自己应付别人的方式。而长久地与一个人交往,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同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保持一致。与一个特别守信的人互相交往,我们也会对他很讲信用;但是与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同样会对他投桃报李。中国传统对"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从来都给予崇高的评价。有句俗话说:"上等之人,口说为凭;中等之人,立据为凭;下等之人,一无所凭。"可见人们对于"守信"二字,就不仅仅给予一般的处世原则上的肯定,而且把它视作划分一个人思想境界、层次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于守信的人,往往极为尊敬。而如果我们在自己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始终不渝地奉行这个原则,那么我们将要获得的就一定会比想象的还要多。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那么什么叫守信呢?"焦急的儿子问道。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分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   "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既然你已经许下诺言,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经作了某个承诺,尤其是关于人们的未来及前途方面的承诺,你就必须履行诺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话将被人们一字不漏地牢记在心里,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失信于人呢?"不要签订这份合同!"那位商人说。   这是精明的商人留给儿子的第二份遗产:虽说为人,是要言而有信,然而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事事都答应,言出必是。我们注意到,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对于别人总是很少许诺。他往往等到事情成功的时候才宣布自己当初的计划。对于这样的人,由于他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主见,所以不管是什么人,也难以劝说他接受一个相反的意见。由于对"许诺"相当看重,所以,自己在考虑对别人有所保证时,也总是三思而后言。俗话说:"言多必失。"很有道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难于拒绝他们的要求,因为我们害怕这样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培养说"不"的本领,也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来锻炼,事实上,有一个办法可以在自己锻炼过程中逐渐培养这种本领:你只需要记住"言而有信"这四个字。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许诺不加节制,那么在多次许下不该许的诺言之后,你会发现它们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够实践的水平:这些事情你根本无法办到!于是你受到了同事的埋怨,而你自己也将对你的言而无信感到侮恨。一个人大概有两三次这样的经历后,就可以对自己的许诺十分慎重。   但也有更近的路可走。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主见,对自己有一个实际的判断,并且对同事能够理解自己这一点毫不担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同事所提出的要求超过自己能力的情况下,理直气壮地说"不"。因为如果你答应了,那么你就应当办到。如果最后办不到,那么你将承受的痛苦会远远大于你在一开始拒绝时所承受的顾虑。事实上,如果你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让朋友知道你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你为什么不能办到的理由,他多半会对你表示理解。   在自己心里,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一点,如果某个同事发现他要求你提供的帮助实际上是强人所难,而他却一味固执己见,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并不适于你继续交往。如果将这一点肯定下来,我们就不会有良心上的负疚感。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的一样,方式本身很重要。对于一个同事说"不",与对一个生人说"不",情况大不一样。而我们也很清楚,这种方式最终要取得成功,要让这个"不"能够为别人所接受,就要让他委婉听为像说"是"的地步。因为你即使在自己的努力下并不能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你也在帮他想办法、出主意。这样,就会让他在心理上获得平衡,虽然在这件事上无法出力,但你毕竟与他一起分担着他的烦恼。关怀的价值,虽然在这个时候无法表现在更远的实际行动上,但在心理上的支持有时候比实际的帮助显得更重要。 吃亏是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歌曲《爱的奉献》   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吃亏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生活本来需要我们去"吃亏";二是因为人为的不公平强加给我们的"吃亏"。   第一种吃亏也可以说是一种"傻子精神",实际上,这种"傻子精神"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热忱而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有一个16岁的美国姑娘,自愿到洪都拉斯去帮助当地人,使他们了解眼睛卫生的常识,以提高健康水平。洪都拉斯非常脏,以致这个女孩子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与一头猪睡在一起。不久,她回来向母亲介绍了那里的情况,眉飞色舞地说,明年她还要去,因为那地方太贫穷落后了,去帮助那里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她母亲立刻鼓励她再去。也许有人会想:去那么苦的地方,不是太吃亏了吗?但是,那位美国母亲却夸奖她的女儿,认为她的女儿有见解、有爱心,她为女儿乐于吃苦。富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在我们中国,如此乐于吃亏的傻子真是不计其数。比如:光学家蒋筑英把分配给自己的三间一套房子让给他人;工程师罗健夫让出调资指标,要求不给自己调资……正如《爱的奉献》一歌所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同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个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如何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以不变应万变   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 哈默博士处人原则   《三国演义》有一段著名的开篇之首,即"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句相当有辩证意味的话,因为它在看到了"分"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悲观的角度,只注意到其中一方面,那就难免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怪圈中,最终妨碍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   同在一个集体中生存、奋进,同事之间就必然要相互交往与依赖。谁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各种同事而最终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呢?而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对同事和同事关系抱有一种怀疑和观悲的态度,那么又有谁乐意和自己携手共进呢?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说没有哪个上班族能够回避。然而,现实生活中那种借口"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甘于远离人群,拒绝与同事"周旋"的人又何尝少见。   那么,我们既有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自尊不受委屈和玷污,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当然,这首先需要我们解开思想上的一个疙瘩:这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对同事和友谊存在过高的幻想,同时也不能对它过分悲观。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要说变化和背叛,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发展,而相对于它原来的状态来说,这种变化和发展是对过去状态的背叛。   回过头来看,在人的一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这些血缘关系,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无法选择的,属于"命定"的这一类,但是不是说它就永远不可改变,永远那么美好呢?只要我们想起十年"文革"那一段可怕的恶梦,我们就会对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一刀两断"、"划清界线"等等,尽管说来可笑,但它确实也存在过。既然与自己如此深厚的血缘感情都可能发生那么可怕的变化,那么,如果我们都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去对待它,岂不得"一死以谢天下"吗?   既然这样,我们对于同事这种关系,就应该变得实在一些了。同事和血缘关系还不太一样,两者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因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知心同事,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志趣,爱好等等发现自己的同类,并没有谁事先规定给你:"这个人就是你的知心同事!"而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伙伴,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于他们的背叛怨天尤人,因为他是你自己所选择的。因此,如果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故,那也只说明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处事原则与处世艺术。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先知,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同事之间的事情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原则,并且不断修正它,完善它,就逐渐可以碰到真正与自己相适合的同事。   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建立自己的拓展同事关系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避免走人失望的怪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