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威望
- 1
- 金钱
- 15684
- 贡献
- 55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574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564
- 主题
- 512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积分
- 15740
- 精华
- 1
- 主题
- 512
- 帖子
- 1564
|
回复:培训主持的语言艺术
让学员们想象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自己的身体只是一个皮囊、一个舞台,三个人轮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而每一个和我们交流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人,是三个人。学员就基本上能够理解人格的这三个概念了。在理解概念后,就可以构建交流模型,让学员看到从人格分析角度展现的交流规律。, m4 V O- t2 c C7 F$ ~- h3 |
: ^/ u$ @! X. Z) F& X$ r 刺激和反应在P-A-C图表中成平行线时,这个交流是互补的,而且在理论上可以永远继续下去(见图一);刺激和反应在P-A-C图表发生交叉时,交流停顿。张三、李四在做交流,实际上在场的是六个人,就是人格中的六个部分。
) w8 c, y b! [ `1 J2 m
* G7 {7 v* A: s 而交流的第一个原理告诉我们,在沟通中,当一个人处于“父母”人格状态,处于教育和批评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沟通的对象如果能够判断其所处的人格状态,那么就不会造成沟通的断裂或者不愉快。比如,客户在投诉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处于“父母”的人格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受理人也处于“父母”状态,指责客户使用不当,指责其不讲理,将会造成沟通的不愉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要保持沟通顺畅,就必须是平行线沟通,而在沟通顺利的基础上,保持沟通的高效性和愉快性,最好是“成人”——“成人”互补式管理,尤其是在工作当中。4 R! D# A: a*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