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铝收购澳洲矿产企业失败,到腾中收购悍马品牌扑朔迷离,再到广州健升并购皮尔·卡丹、海尔并购GE家电传闻......当下,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可谓经济界、舆论界热点中的热点。然而,经济学家们对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态度却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
比如,经郎咸平认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玩抄底并购游戏必死无疑。郎咸平的观点是,萧条时期,要遵守萧条经济学规律:一是遵循需求是唯一的;二是企业产能应该随需求下降而做出调整,如果需求减少一半,企业生产规模必须减半,只有收缩规模才能确保生存,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目前,美国钢厂、欧洲钢厂均出现大幅减产,而中国钢厂不减产且有不少企业走出去收购,这样违反了萧条经济学。
而日前十分热门的并购专家熊焰新著《中国流》,则大力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欧美企业,以改变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低端的尴尬地位。“要破解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局,‘走出去’”势在必行。而当前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企业有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并购机会。应该这个抓住时机,大胆地“走出去”,去并购欧美国家优秀的实体企业,成为这些高技术公司的股东!500强的股东!资源类企业的股东!
两人都说的有理有据,一个是知名度极高的经济学家,一个是专门研究和实操并购的并购专家,但观点截然相反,我该听谁的?谁才道出的事情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