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48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

[复制链接]

109

主题

4

听众

495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2-12
最后登录
2012-1-15
积分
495
精华
0
主题
109
帖子
6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5-15 15:2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是艾里克.宗万的《天使梦想的生活》,98年的老电影。说起来很可笑,因为《恋爱小说》狠狠惩罚了我那骄傲得过了份的想象力与思维定势,所以我又找了这部同样讲女性友情的电影,希望挽回一点骄傲的资本。事实证明,我又错了。 天上有双子星座,地上的女人也一样有两种截然相对的灵魂世界——内向的往往坚毅、外向的常常敏感,一种一旦找到了另一种就许诺再不分离。我原以为这种许诺是最轻易最经不起考验的,只消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站在她们中间,不需怎么顾盼,怎么流转,那透明的友情霎时就破裂了,伤心碎了一地。 我错了。如果我们的感情不够真,那是因为我们爱得不够深。 《恋爱小说》其实是用异性恋突显了一段清新的同性之爱。志毅这个男孩的出现,让两个女孩走出自己搭建起的小小的世界,体味到另一种不同的爱,和所有的三个人的故事一样,懵懂着了解欣喜悲伤歉意嫉妒,真爱在死亡面前缓缓剥离出来。男孩为女孩开启了另一扇通向大千世界的窗户,而女孩让男孩领略了别样的爱与美丽。 爱是有名字的吗?看到五年后的另一个她,我想应该是有的。 《天使梦想的生活》讲述的下层女孩的生活,让人想起了五月风暴留下的社会主义的味道。漫长的长镜头里没有悠闲慵懒的中产阶级,没有松软香甜的法式点心,甚至没有温暖和煦的阳光。伊莎贝尔随身背着行李,从一个地方流浪到下一个地方,没钱的时候靠卖自制的卡片为生,遇到了正在替人看房子的玛莉,一样贫穷的处境让她们一见如故,伊莎也搬进了那所房子。房子是一对母女的,她们出车祸进了医院。伊莎发现了出车祸女孩的日记,出于同情去医院看望这个女孩。女孩的母亲已经死了,女孩成了植物人。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似,却躺在病床上毫无知觉的女孩,生命显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伊莎不禁悲从中来。 两个女孩一起外出找工作,同时也试试看会不会遇到不错的男人。有两个给人看场的年轻人喜欢她们,女孩们只想和他们作朋友。玛莉对英俊倜傥年轻富有的克里斯一见倾心,可克里斯只想和她玩玩而已。伊莎常常去医院陪看望出车祸的女孩,同她讲话,给她念她的日记,还在女孩的日记后面试着写自己的日记。 玛莉对克里斯越陷越深,空虚和嫉妒时时啃噬着她的心,她几乎要发狂了。伊莎不时提醒玛莉克里斯根本没有对她认真,可堕入情网的玛莉根本听不进去,她不肯去工作,整颗心都放在克里斯身上。沉浸于爱情中的女人遇到了无意于感情的男人,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人的爱情固执得让人心痛,辗转在自己编织的爱情世界里的女人,盛得有如染了毒的菌,鲜艳炽烈,灼伤别人,燃尽自己。这一刻的玛莉,执拗得释放她生命中难得一见的美丽。在沉迷于自的想象的爱情世界里的玛莉身上,我仿佛见到了另一个阿佳妮,那个总是独自让爱情之歌荡气回肠激扬惨烈的孤独女子。也许爱并不一定需要对象,所谓的爱人,他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一具借以投射自身激情的道具罢了。所以他可以单纯得象个不负责任的孩子,在充盈着爱情的世界里轻佻地起舞,用那苍白细瘦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磨折着爱人的灵魂,即使在逃跑的时候都叫人不忍心过分责备他可笑的脆弱。 世界有不同的声音,故事有自己的结局。小女孩醒过来了,一霎那间,幸福的感觉让伊莎无所适从,她放声大哭。当兴奋的伊莎想把这份幸福传送给玛莉的时候,阳台上却传来了玛莉与这个世界作别的声音。跃下并不是生命的另一种飞翔,她的坠落毫不美丽。 一个生命挣扎着要再次贴近这个世界,而另一个生命却轻易地选择了决绝,升华与坠落的距离近得让伊莎难以承受。再一次孤身背起行囊,伊莎消失于巴黎街头的茫茫人海中,她的背影还是那么单薄。 又看了《地铁》,只因为这次阿佳妮终于拥有了一个爱她至死的男人。阿佳妮的脸具有千万种可能性,这一次,我只想看她被人深爱的模样,即使是哭泣。克里斯托弗.兰伯特还是象个法国的驴皮王子,单纯得可爱,也许只有头脑够简单够直白的男子才会痴心爱定一个心性飘泊的女人。让.雨果-安格拉德演的滑轮小子一点也不象他在《早晨37.2℃》里的样子,我回头又看了一遍开头才确定是他。还惊讶地发现这里面的让.雷诺瘦瘦的,非常象我的一个高中同桌,笑得要死。 还为了六套一天到晚放的《good will hunting》的广告重新看了这部片子,广告实在吸引人。我常上广告的当,买许多不值一提的片子,但是每买到一部新片,还是会先看看它里面有没有带别的电影的广告。不管电影拍得有多差,广告都非常精彩,真让人纳闷。。《good will hunting》已经在我那睡了一年多了。当初买这部片子的时候,只是为了证明好莱坞的那帮家伙无非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我死也不信马特.戴蒙和本.阿弗莱克那两个十足花花公子样的木头能写出多好的剧本,更别提还得了奥斯卡奖,一定是当年没有更好的了。 看了十分钟英文字幕,就放弃了。那里面太多的俚语我根本看不懂,英文水平有够差,还是看中文的吧。不过相信在哈佛呆过三年的马特.戴蒙还是好好研究了一个各门学问的,至少他里头提到的好多理科的东西我这半吊子理科生都看不懂,更别提那一种又一种的心理学治疗方法了。 马特.戴蒙在这里头嘲弄了美国的精英教育,还在哈佛学生身上得意非凡地占了一把便宜。如果以后我们要写剧本的话,是不是也可以骂一把我们的学校?不过他在哈佛俱乐部出风头那一节花枪玩过头了。 这里头最不该出现的是minni driver演的那个哈佛校花,马特.戴蒙根本是一个懵懂的阳光少年,他身上缺少大众情人所必须的那种脆弱得能够激起女人母性保护欲的气质,不过既要说明主人公的优秀,怎可小了女人在旁边作陪?相比之下,其实本.阿弗莱克更适合演这种陷入爱河的主人公。不过后来本更象个上游社会的优秀青年,而马特也失去了这部戏里的那种锋芒毕露的少年锐气,趋向面面的罗伯特.雷德福大叔了(雷大叔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金发少年接班人,开始找到了布拉德.彼特,现在又看上了可怜的马特)。看到minni,就想到这部戏拍完,马特这头猪在全美电视节目里跟她说分手的事情,可笑啊。 这是格斯.范.桑特的作品。一部规规矩矩的好莱坞作品,讲述关于救赎的男人之间友情的故事。几乎看不出《我自己的爱达荷》、《药房牛仔》的影子,除了在里头铺天盖地的温暖而暧昧的黄色外,只有以男性是中心这一点还能看出一点同性恋的格斯当年的味道。想想他也是当年《电影手册》评选的二十位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导演中的一个呢,简直不知说什么好,不过想想其它几个也一样没什么大作为,只能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吧。不过从《good will hunting》后,格斯.范.桑特正式投身主流电视圈。后来他依样拍了《寻找弗瑞斯特》,还是一个老男人和小男孩彼此发现、彼此救助的童话。当然中间他还翻拍了希区柯克老爹的《精神病患者》,场景一律照搬,只不过把黑白变成了彩色,被骂得要死。 24号六套要放这片,我想他们该如何处理里面大段大段的脏话和连篇累牍的下流笑话呢?翻译们有的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