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 在路上的苦行僧 的帖子
我是海娜,将我十一期间写的文章与大家分享,请多多指教!尤其请楼主和观火、大尾巴的鱼、安安的爸爸、我的星期八等等所有好友多多指点。
分享精彩,收获智慧人生—— “十三次跳槽”的海娜 一、职场新人的“首跳” 16年工作经验,四年外国专家的翻译,两年高校执教和培训经验,十年国内大型民营和外企的高管管理经验,从董事长助理到市场部经理,从产业常务副总到培训讲师,从集团公司总经理到人资总监一路走来!喜欢在职场上不断学习与创新,致力于不断求证“简历、学历不代表能力”的谬论,是一名始终坚持以“实践论英雄”的职场“布衣女”。 这就是我——海娜!一个标准的七零后,一个普通人家出来的职场女性。在这16年职业生涯中,我历经了十三次跳槽,五种不同岗位的变迁。在当今多次“跳槽”被大多数企业的招聘HR和管理层们并不看好,甚至不被认可的今天,海娜愿意将自己的职场点滴与大家分享。先从我的第一跳说起…… 1993年,我从一所市属专科大学毕业,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当时的毕业设计成绩是优,是那一届三名得优学生的一员,也是其中唯一的女生。很多人认为,我会到工业企业去做一名技术员,吃一辈子技术饭,因为我当时所在的城市是一所全国闻名的工业城市,找这样一份工作既容易,又稳定。也许是天意,1993年是我们大学首次开始执行“双向选择”的毕业分配政策。我的班级很特殊,大多数同学的父母亲很多来自于当地的政府和事业单位,而我不是,我的父母是当年支援西北建设的知识分子,我只不过是在内地亲属家寄养长大的一个布衣女而已,这也是我为什么通过自己努力,拿了一个毕业优的成绩,我原以为自己会因成绩分到效益好的企业,因为当时大多数企业是国企,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益很不好。结果我想大家也都猜到了,我却单单被分到了一个的确开不出工资的企业。当时的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因为毕业前的一次辩论会上,题目是“考个好大学,不如有个好爸爸”,当时胜利方就是正方。反方的“义正言辞”被正方的“大量事实”给雄辩下去了,为此,我对自己的分配也有预感。 不过,要感谢国家当年有了这么一个政策,执行双向选择,也就是说我可以不服从分配,自己找工作。这在今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方式,可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首先寻找工作的信息和渠道就是一大难题。如今的人才市场,是当时的人事局,主要负责管理人事档案。既无办事大厅,也无招聘告示。学校更是对帮学生联系工作没有任经验和规划可言。媒体只有广播和电视及报纸,那是的媒体本来广告就少,更是几乎不会有招聘信息。我也只能先自己在家,不时打探同学上班的信息,终于有了好消息,同学小D通过家长去了一家新开的电子工厂,那里对大学生是双手欢迎,效益不错。于是,我在小D的带领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兴冲冲地去了,结果让我很失望,那是一个国企出资在市郊办的一个小工厂,生产电路板。除了派去的厂长在国企算正式工,其余全员都是合同工。按照当时的政策,只有正式工医疗公费,退休了可以在企业领退休金。因为专业不对口,小D在那里就是做焊接电路板的工作,一切都需要工人师傅们手把手的交。这不分明就是工人吗?我可是堂堂大学毕业生,国家承认的干部,(当时人事局的档案是这么归类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厂当工人!——这是我当时心里想的,为了应付同学,我找借口说需要和家长商量一下,然后我就一阵烟似的逃回了家。事后证明,这其实也是一份很好的职业开始,现在国内许多大型名企都是那是从这样的小工厂起步的,可惜我当时没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还在乎一些“工人”和“干部”这样的虚名,使得职场命运不断改写。(附记:小D现在是这家工厂设在省会城市的分公司经理,除了享受年薪五十万外,由于是创业元老,还是这家企业的股东之一。当年这个小工厂现在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一家大型电子企业) 多亏小D是个热心人,她知道我的外语特长(我是俄语生),虽然学了理科,人在专科大学上学,但是为了学好外语,常常跑去本科院校蹭外语课。她提供了一个信息,这家工厂的母公司——当地的一个大型电子国企急缺一名俄语技术资料翻译,条件是外语专业,本科毕业。我动心了,我想起了自己看过的台湾女作家朱秀娟写的《女强人》,书中的主人公林欣华不就是没有学历,还最后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职业白领吗?我毕竟还上过大学,虽然是专科,但是本科的俄语课程我是都听过的,于是,我迈出了我职业人生重要的第一步——到企业去毛遂自荐!
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因为很怕企业说我像个学生,临时又背了许多我能想到的电子行业的一些技术术语单词,我上阵了。经过笔试和面试,尤其是面试时,我的据理力争,我强调了自己两方面优势:1、我的学习力,我把自己在俄语学习上下的功夫如是道来,证明自己是通过努力能将工作干好的;2、企业是工业公司,我又是工科毕业,最起码比那些俄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会看图纸,技术术语接受和理解能力强,这对翻译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是真诚和我不经意期间流露的势在必得的表现赢得了人事处长的“恩准”。我顺利了办理了入职手续和档案调转等事宜。我兴奋极了,因为我和小D比,我毕竟是正式的国工,而且还是坐科室的“干部”,我开始沾沾自喜起来。
这样求职不易的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却开始了选择调离。也就是我的第一次跳槽。为什么呢? 踏进国企的大门,我兴奋了一阵子,别的先不说,单单是工资待遇就够别人羡慕的,我被分到的是技术资料科任翻译,因为那时国企的工资体系与学历直接挂钩,虽然我是第一年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是这些中学毕业的“叔叔阿姨”同事们的两倍甚至更多。 可也有让我烦心的事,因为这个科室类似图书馆,是工业企业里最清闲的部门,所以科室里管理资料的人,除了科长是个搞技术出身的,清一色的是中学毕业的“后门”,不是市里领导的亲属,就是企业主管上级电子工业厅的领导介绍来的,最次也是厂长派来的,论关系背景,我是这里的另类,是个“豆儿”。再加上我的年龄最小,几乎是人家的一半,除了嘴甜点儿,叔叔阿姨的叫着,再就是手脚勤快些,每天负责打开水,拖地之类的。用这些来维系我和大家的关系,时间一长,我成了这个科室的“小杂役”,好在我的收入比他们多,我用这个来进行心理平衡,除了干杂活之外,我也和他们没什么共同语言,一头扎在翻译资料中。任凭他们在周围海阔天空的聊天,吃瓜子,打毛衣。难道我的工作就要这样一辈子继续重复下去,我想想有些可怕,我开始不甘心了。 在我苦闷的时候,机会来了,厂里来了一位市里“大下”的干部(当时,有许多干部到企业里挂职锻炼),这位领导听说厂里有个俄语翻译,马上通过人事处找到我,这位干部见到我的两个钟头里,除了问我入厂几年了这样一个问题之外,一直是他的讲演,他从莫斯科的红场,说到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从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个像俄罗斯的胎记说到当时正红红火火开展的中俄贸易。我的头点得脖子有些疼,最后,他做了一句陈词,“好好干吧,年轻人,现在企业效益不景气,大家都在为企业找出路,将来这个企业就靠我们了,你马上会被调到我的部门——对俄贸易办,我们将组成一个新班子,利用企业的资金全面开展 对俄贸易,普通老百姓都去俄罗斯挣了大钱,我们这么大的一家国有企业想出手,一定是个大手笔!” 很快,我被调到了这个新部门,编制四个人,除了“大侠”干部(以后请允许这样称呼我的领导),还有一位大侠带来的负责公关的满身香水味的“姐姐”,还有一位是市公安局领导安排来的一说话脸就红业务小生。从这个部门成立第一天起,我们四个人就没有在厂里的食堂吃过饭,全是下饭店。 不知不觉,这个部门成立了两个月了,大侠要求带着我和公关姐姐去俄罗斯进行贸易考察。我成了部门里最忙的人,因为天天需要翻译很多想要外销产品的资料,我请示大侠,我自己吃食堂,不和他们一起出去吃了。 很快,签证都办下来了。可是,在审批出国借款上出了问题,企业只答应拨付两个人的出国费用,大侠当然需要去,余下的就是那位公关姐姐和我,我原来以为,自己一定会去,因为我是翻译,离开我怎么说话呀?嗨,事情偏偏不是这样,我被留下了,大侠带着公关姐姐出国,他们在国外需要翻译临时雇用。 公关姐姐那一阵对我可好了,总想送给我化妆品之类的小礼物,我都谢绝了。每天我有了新任务,教姐姐说些简单的俄语,同时,将所有要介绍给外方的中国产品都中俄对译,那时,企业还没有电脑,所有的东西全靠手写,我没日没夜的抄写我翻译好的资料。 几周过去,大侠和公关姐姐从俄罗斯归来,从俄罗斯带回来的,除了大侠自己买了一顶貂皮帽子,还有公关姐姐的一条狐狸围脖。他们向我描述起了在俄的坎坷经历,自己从国内批发了一批运动服出去,是,到了贸易市场一卖才发现,被中国的批发商给骗了,因为强调外方都是身材魁梧的人,需要特大号,结果每箱衣服的上面几件和下面几件是特大号,其余都是国内小学生尺码的。俄罗斯人想批货的人太了解中国人了,当时每箱货都打开,每件都看,结果发现了问题全部退货。他们两个就差把货扔在俄罗斯了…….听了这些经历,我想,这就是他们说能为企业带来大效益的中俄贸易吗? 每天去饭店午餐的日子结束了,部门里的公关姐姐和业务小生都相继离去去了其他单位,只剩下我和大侠,办公室里又想起了他讲演的声音,现在我真的无法想象那些时候,每天听他神侃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简直度日如年。 正在我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的时候,一次表演任务给我带来的转机。1993年适逢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电子厅下属的各个国有企业都进行纪念活动,成绩好的要被选送参加市里参加集体纪念活动。我所在的企业,厂里效益一般,几年都不进人了,所以年轻人不多,厂领导决定让我这个大学生和几个厂里的文艺骨干进行排练。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热爱朗诵,这下派上了用场,一首自己创作的配乐诗朗诵让我一下成了厂里的名人,我被选到市里参加比赛。也不知道,是什么场合里,我是一名俄语翻译的自我介绍被另一位开办中俄合资企业的负责人注意到了,很快,那位负责人通过人事借调的方式,让我到他的企业去借用几天。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场特意安排的面试,只记得,我在他的企业里看到了一位俄罗斯人,他正在着急地向身边一位工作人员不断重复着一个单词,而那位工作人员却一脸的茫然,我靠近听懂了,他在找锤子,(俄语音:马拉都可),我马上就向那位工作人员说了他的意思,工作人员很快找来了锤子,老外给了我一个拥抱,但是我尴尬极了,这是我学习俄语以来,第一次与外国人接触。 之后的事情是这位企业的负责人召见了我,问我是否不是临时借调,而是长期愿意到他的企业做外国专家的技术翻译,因为企业里我见到了那个工作人员就是原来他们给外方配的翻译,是黑大本科学习,但是是个文科生,对技术单词,尤其是缩写,连汉语都不知其意,所以我恰巧被他们发现是学理科出身的。工资比原来的低一些。但是,这个合资企业是审批办理阶段,将来是否长期用翻译是个未知数。我当时想都没有想,直接回答,我愿意。因为我实在太想能全天用上俄语了,而不是在资料科里听长辈级的同事们说着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也不愿意听大侠眉飞色舞的向我畅谈他未来的中俄贸易战略。(附近:大侠也在此后不久又回到政府机关了,并没有实施他的拯救企业的宏伟大略)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职场第一次跳槽,那是发生在我毕业上班后的第九个月。跳到了这个新单位后,我的工资少了,工作忙了,责任大了,外语的自学任务重了,但是我踏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