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4-7-22
- 注册时间
- 2003-2-15
- 威望
- 0
- 金钱
- 490
- 贡献
- 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50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74
- 主题
- 50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2-15
- 最后登录
- 2004-7-22
- 积分
- 501
- 精华
- 0
- 主题
- 50
- 帖子
- 174
|
始终认真记录着每位作业员红珠数目的记录员,在第四天结尾加总算出了数目,并计算出每人平均日产量,及全体的平均日产量。
左表是用投影仪放映出来的统计图表(略 )
工头戴明检讨成果,他说:“你们可以看到上面这些数字,这里有几次高于平均水准,几次低于平均水准。这是什么道理,我不了解。史帝夫是第一天的当日最优人员,帕特则捞到高达17颗红珠,是第一天表现最糟的一位;不过,第二天她只捞到5颗,是第二天的最优人员——虽然她第一天,是所有人麻烦的根源。”
戴明博士继续说的时候,听众开始掌握到若干基本讯息,那就是:既使员工使用一模一样的工具、执行一模一样的任务、才智一模一样,产出的结果仍会因时不同。戴明博士在假扮工头的过程中暗示听众:事实上,经理人不该针对员工无法掌控的结果责备他们。再说,不管员工人数有多少,总有某些员工的表现低于平均,某些高于平均。
管理寓言(10)之七 -- 计算公式演示
接下来,戴明博士说明如何运用一个简单的统计公式找出变异上下限。“现在我们来稍稍计算一下……目前产出红珠的总数是220,我们假设捞到一颗红珠子不会引来其他红珠,也不会排斥其他红珠;捞到任何一颗白珠子不会引来其他白珠,或排斥其他白珠。也就是说,我们假设珠子完全独立,不受其他同色珠子影响。”
首先,他将所产出的红珠总220,除以捞取珠子总次数(6个作业员做四天工作所捞取的总数)。结果我们得出每人日平均数为9.2。这个日平均数被称为xˉ 。
xˉ=220/(6×4)=9.2
其次,他计算每人每日捞到红珠的平均比例 pˉ——亦即捞到的全部珠子里,红珠子所占的比例:
pˉ=220/(6×4×50)=0.18
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再用公式算出“控制上限”(UCL,Upper Control Limit )及“控制下限”(LCL,Lower Control Limit):
UCL/LCL= xˉ ± 3 /
(注:此处为根号)xˉ(1- pˉ) / =9.2 ± 3/ 9.2 × 0.82
“现在,”戴明博士说:“让我们来看看结果:没有人超越上限。虽有人试着这么做,也很接近了,却功败垂成。6个人共试了24次,每次都在控制范围之内。这显示我们的统计控制做得相当不错——可是我从来不使用‘完美’这两个字,因为根本没这回事。”乍看之下,图中( 略 )似乎存在着某个模式;也就是说每次只要连续有7或8个点高或低于平均数,就好像有一个模式出现。但戴明博士说:“我看不到有任何模式存在。眼前所看到的是一个常会遇到的,几乎呈’常态原因系统’(Constant Cause System)的情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变异的程度。所谓的‘常态原因系统’就是,你在计算未来的变异范围里,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但让我们以最近的未来——我们所拥有的24次为基础视之,理应如此。虽然相关信息的确不足,但24次内确是如此。假如再进行另外48次捞珠,便可以加上资料,重新计算上下限,结果可能还是现在所看到的——虽然我也没有把握;因为没有人可以未卜先知,而实证资料永远不够完整。”
换句话说,如果在这套主导生产线作业的系统中,禁止改变,红珠的数目将会在控制上限下限之间波动,但不会超出界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