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ora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游词精选(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coral    

607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进士出身

Rank: 24Rank: 24Rank: 2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1-11
最后登录
2015-12-16
积分
23784
精华
1
主题
607
帖子
5046
11
发表于 2004-5-31 10:0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中国第一佛教寺院—白马寺(1)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ral    

607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进士出身

Rank: 24Rank: 24Rank: 2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1-11
最后登录
2015-12-16
积分
23784
精华
1
主题
607
帖子
5046
12
发表于 2004-5-31 10:0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中国第一佛教寺院—白马寺(2)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听众

34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5-20
最后登录
2004-12-6
积分
346
精华
0
主题
2
帖子
27
13
发表于 2004-6-1 16:10:00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子的呀?

那你还可以去其他旅游网上转啦! 不过因为小薇在河南,所以你要先说河南那一块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ral    

607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进士出身

Rank: 24Rank: 24Rank: 2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1-11
最后登录
2015-12-16
积分
23784
精华
1
主题
607
帖子
5046
14
发表于 2004-6-1 17:1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我先把

[quote]以下是引用小旎在2004-6-1 16:10:44的发言 那你还可以去其他旅游网上转啦! 不过因为小薇在河南,所以你要先说河南那一块啦 **************[/quote] 河南介绍完了再说,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sj    

729

主题

6

听众

3万

积分

榜眼

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1-16
最后登录
2013-1-8
积分
38550
精华
1
主题
729
帖子
4420
15
发表于 2004-6-9 16:38:00 |只看该作者

600岁的城市

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也是有情感的。   城市的记忆就刻在那些留存下来的风貌旧物里,而城市的情感则浸润在一方水土滋养的民风和人气中。可是,当清早的霞光和傍晚的暮霭轮番普照我们和我们的城市时,作为城 市的孩子,因为脚步急促,很难静下心来回眸过去、思考历史,很难静下心来抚摸她的伤口,翻阅她的厚重,放大她的细节……   明年12月23日,我们依恋的天津就要600岁了,作为城市的孩子,是不是该提前为她点燃一柄生日的红烛,献上一声心底的祝福呢?   青报记者承载了这项神圣的使命。上下六百年,日行百公里,访旧人,寻遗址,记发现,力图用新闻还原历史,力图用长达600天的挖掘,告诉读者一个真切的天津,一个立体的天津,一个完整的天津。   那么,一座六百岁的城市,究竟记录了什么?   清朝津门举人杨一崑在他著名的《天津论》中开篇即赞:“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的确,城不在大,有河则灵。在天津卫城尚无踪影的元代,汤汤不息的海河(那时的名字叫直沽或三岔河)上,就已经桨声桅影、漕运繁忙了,正所谓河水一响,黄金万两,天津从建卫之始,就是因河而生,因商而起,就是五处杂陈,博采众长,她之所以能以土围之城迅速繁荣、物阜民丰,一定是汇聚九河精华、汲取天地灵感的结果。   所以,天津是擅吸纳的。   那么,一座六百岁的城市,到底告诉了今天什么?   仔细品读天津这部大书的近代章节,很容易发现她的不同反响:骄横的列强、满清的显贵、民国的遗老,都把这里看作乐园,或寻欢,或归隐;另一方面,完善的水系、扎实的基础又让这里长期工商两旺,金融发达,只是在人民当家作主前,由于没落腐朽,导致了那种畸形的兴旺、飘摇的发达……   整整600年的喜怒哀乐,整整600年的压抑与呐喊,屈辱与抗争,战争与和平,都在印证一个道理:贫穷没有尊严,落后必然挨打。义和团的刀光剑影、望海楼的熊熊烈焰、金汤桥的胜利欢呼,也都在印证一个道理:抗争只是无奈的奋起,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天津是有风骨的。   那么,一座六百岁的城市,将会给未来留下什么?   天津足以让她的孩子自豪。这种自豪来自她常新的面貌和常变的追求,来自一种不张扬、不低头、不满足的精神。国运衰败时,她最先挥舞抗争的手臂;重获新生时,她最早迈出建设的步伐;改革开放时,她最快敞开博大的胸怀。就是到了今天,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天津,希望的基座仍是这种百折不回、跨越发展的精神。   所以,天津是敢争先的;所以,阅尽昨日辉煌事,风流人物看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sj    

729

主题

6

听众

3万

积分

榜眼

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Rank: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1-16
最后登录
2013-1-8
积分
38550
精华
1
主题
729
帖子
4420
16
发表于 2004-6-9 16:42:00 |只看该作者

陈其年的旅游词

“君诗好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是陆游的诗。他以为好的山水诗、旅游诗要诗人去游历,去欣赏。正是亲身感受冒出佳句。   古人不像现在有专门机构组织旅游,但赶考、探亲、做官、出游……旅游是频繁的。诗人大多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的,而且大多是步行,或乘简陋的车马,坐木头舟船,山程水驿的感受比起坐飞机火车来自然深刻多了。   清初词人陈维崧,字其年,是一代名家。正值明清易代,其父陈贞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到了清朝,他变成平民百姓,才是一个秀才(直到五十五岁时,康熙举博学鸿词,他入选才入翰林院,过四年就死了),四方飘泊,穷困潦倒,不时出游。“风打孤鸿浪打鸥,四十扬州,五十苏州”,其中康熙七年又到中州,到过开封、洛阳,“笑中原,从古战场多,阴风吼”。又两次来北京,作昭王台畔客。   陈其年是太湖南边的江苏宜兴人,正是典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江南。看他写草绿水媚的江南:“东风吹绿江南道,行人都说江南好。红豆两三枝,低垂圣女祠。绿波明似眼,来住人何限。”那早春绿波明亮的小溪旁,山边黑瓦白墙搭挂着两三枝红豆的祠堂,多令人忆念。江南是存在忆念梦寐中的。唐人、宋人写了那么多“忆江南”。其年也写《望江南·岁暮杂忆》:“江南忆,少小住长洲。夜火千家红杏幕,春衫十里绿杨楼,白头想重游。”“江南忆,懊恼是西湖。秋月春花钱又赵,青山绿水越连吴,往事只模糊。”   想到少年时在苏州(长洲是苏州东边的属县,因以代指苏州)。夜晚千家挂起杏红帘幕,春衫少年被十里绿杨楼中的女子张望,年纪大了能不思念?而说起西湖,历史的梦■(上‘厌’下‘鬼’)又跟了来,南唐后主唱春花秋月何时了,亡了国。西湖旁立国的五代时的钱■僚(左‘金’右‘寥’),南宋的赵构,也有唱春花秋月曲子的。说起往事,眼前又模糊了。   词比诗更适合抒情。面对着秀丽山川,陈其年不禁感从中来,他把雄奇的山水和英雄人物交织起来,和兴衰的感叹融合而一,更把自己颠沛流离的感情溶进去,就使他的山水词、旅游词富有豪情,沉雄荡激,腾越飞扬,真是少有的艺术创作。再看他的《念奴娇·游京口竹林寺》:“长江之上,看枝峰蔓壑,尽饶霸气。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   京口即镇江,大江旁连绵不断山峰崖壑,那么有王霸的气概,这里原是孙策(狮子)和刘裕(寄奴)生长的地方,无怪山雄水莽!“只有铁瓮城南,群山赢秀,画出吴天翠。……竹院盘陀,松寮峭茜,最爱林皋寺。”孙权把镇江城夯筑坚固,号铁瓮城。城南却清秀,有松竹茂盛蟠绕的竹林寺,无怪让人怜爱。   当然,对于明代的故都,陈其年少年时随祖父、父亲寓居的南京,兴衰今昔的感叹就更多了:“红板桥头,锦衣仓北,金陵从古皇州。记离宫墙外,少年曾游。……悠悠,南朝风景,看几遍桃红,白了人头。”少年嬉游多值得忆念,就在明宫墙外。而秦淮河上的红板桥,金川河边的锦衣仓,更是明代繁华处。只是都似六朝风烟一样,消歇了。而自己也在桃红的花开花谢中白了头。多少今昔沧桑感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听众

55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13-12-3
最后登录
2013-12-4
积分
55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45
17
发表于 2013-12-3 14:06:08 |只看该作者
水水水水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