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1-18
- 注册时间
- 2003-2-21
- 威望
- 0
- 金钱
- 7465
- 贡献
- 96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756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206
- 主题
- 865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2-21
- 最后登录
- 2021-1-18
- 积分
- 7561
- 精华
- 0
- 主题
- 865
- 帖子
- 1206
|
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以至T企业在情急之下用瘦狗产品来力挽狂澜,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我们怎么理解这种成功?相信您有自己的看法。
( X( x+ l% y2 W; F+ [6 d( s2 ^" \0 W! H+ E+ r
瘦狗产品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往往令众多厂家感到犹豫不决,而T企业居然用一支瘦狗产品,将对手的金牛产品打趴在地,一支瘦狗产品拯救了一个企业。# D% t& ^1 N' `5 ], g8 B( y' p7 o" U
7 \, u+ z i$ ?$ _
不堪打压,市场告急
) o: w! Z, N+ l( `# t, Y7 {/ S( X6 L# E! R2 M- C: P X5 P
T企业与K公司同是享有盛名的食品制造商,所不同的是,T企业占据了中档产品市场,而K公司垄断了高端市场,低端市场两者平分秋色。
0 W) m+ d. v5 H3 z9 p; b7 l% B4 h. b1 d0 ?& b m5 X! A" r
为了争夺市场,双方剑拔弩张,紧盯着对方的强势市场,极力扩展产品线。T企业向上延伸,由于它的中档产品有很高的知名度,致使消费者对该品牌市场定位有了深刻的认识,无法借助品牌传承优势向上延伸,因为一个品牌难以涵盖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而且难以改变消费者对原有品牌的认同,只能另立“巧味”(化名)品牌,在1998年借天时、地利等有利条件,市场一下打开,还火了一把,但随后与竞争对手周旋了几年,最后终不及对手,沦为“瘦狗”,其地位岌岌可危。9 G, D' m4 q( \3 _0 W) y
T& g% e! T3 w8 z% p9 Y; p# ] 而此时,K公司趁巧味无力进攻之机,打着原品牌开发中档产品,并集中资源,高举高打,决定与T企业决一雌雄。2 A3 t @8 u! g2 [$ J; u% U
/ M9 E" N5 ^; m/ N8 n 高价并不代表高利,但低价往往意味着低利。对T企业而言,在市场销量相同的情况下,利润状况已是稍逊一筹,而此时K公司打着价格战的大旗,借助母品牌的传承优势,在中档产品市场的通路促销做到100送5,而T公司无奈跟进100送4,倾尽了老本,感到压力沉重,而且T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不堪忍受对手的盛气凌人,在公司叫苦不迭,指责公司过于低调,以至军心动摇。5 u e0 ~6 }0 I- I! w' U: D
( t% C, o1 R! ^1 k }* `* t/ L 如何力挽狂澜?T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巧味”这支瘦狗产品上。
- y( M( H8 o' f+ S: u' D
' x, e7 j" t8 t. T4 ~! h% I$ X 围魏救赵,高端出击
7 p u2 P# u$ J! L" K0 b. E; G% ^2 O F& a2 f5 u
在T企业,巧味的销量占公司整体销量的4%左右,而K公司的高端产品K品牌占其销量的70%以上,占利润来源的90%。只要将其销量拉下一个百分点,由于杠杆效应,其利润减少往往不止一个百分点。只要K公司的利润减少,自然难以维持当前的价格战,T企业在中档产品市场的压力就会减轻。: _! O$ D, y" x4 _
" V; x" K/ r1 n7 Y! e! J/ n4 } T企业决定”四两拨千斤”,用巧味这支”瘦狗”来大做文章。T企业将巧味产品口味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接近竞品的口味,然后换上新包装,并加量20%,以产品创新为契机,重振通路信心。7 [2 Y0 H: X! b0 P7 X3 q
" U' }5 Z* T5 T) N7 n
强档推进,以牙还牙6 X5 b9 z0 R/ w- M0 n" ], L8 h
# }3 p+ m' z8 N+ [, N T企业高喊“加量不加价”口号,大张旗鼓地开经销商订货会,并且以买10件送1件的激励手段鼓动经销商订货,虽然产品在渠道和市场中接受度远不及竞争品牌,但是促销力度远高于对手的100送3,让经销商难以抗拒诱惑,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 I! y: _ T' [; K3 J, x
5 P0 X6 L2 c7 Z
为了确保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地挤占通路,T企业要求经销商执行15送1的二批和分销商促销政策,为了防止经销商贪图小利将公司方案束之高阁,T企业在包装箱上印刷了二批促销方案。逐利的经销商虽有怨言,但觉得有较大利润空间,加上二批的积极拉动,通路回转见效快,经销商倒也满心欢喜。0 ~2 f* X5 v! \' v5 j2 O- A# R4 I
' P; D0 l, x: H1 t. N* x
对K公司来说,一向低调的T企业的方案无疑是一“怪招”,K公司也预料到T企业是想捆绑在一起“跳水”,正面迎战无疑正好中招,只能想办法避开正面冲突。就采取涨价策略,力争与“巧味”在价格上拉大差距,利用价差降低两支产品在顾客心中的关联性与替代性;借机来提高其高端产品形象,让顾客感觉好的就是好,不好的才降价。同时,提前放出要涨价的风声,利用经销商的涨价预期,促其大量囤货,以抵制巧味的通路挤占。聪明的经销商认定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持观望态度,将信将疑地进了一批货,但远少于K公司所预料的。+ U F9 J0 Q# q
. S5 ]7 D% B, q% Y# C
K公司的反应正是T企业所意料的,因为在渠道中,两个厂家知名度相当,它们的产品被认定是同一档次,虽然调价,但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中间商对品牌的认知,经销商看哪个促销力度大,就进哪个,他们自然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巧味身上来了。$ Z9 o! a. n$ G" n) h, f" [
9 h# j( U! M& N+ r 贴身陈列,决胜终端
+ a, {: I* M$ Y
" m* r+ O4 f- F; I K公司通路失利,要集中资源加强终端拉动,加快通路回转,而与此同时,T企业也集中所有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在所有大卖场和零售店执行贴身陈列计划,想方设法将巧味陈列在K品牌的旁边,并大量运用POP宣传“加量不加价”的卖点,刺激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贴身陈列可以借光强势品牌,因为强势品牌光顾的消费者比较多,人气较旺。加上70%以上的消费者属于冲动性购买,很容易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此时巧味就是凑K品牌的人气,顾客慕K品牌名气而来,却买了量大价低的巧味回去,这大幅提升了巧味的销量。
5 L/ f+ |) [. e6 Q, v8 m, f8 { }0 G! ]( r5 `: O& P- t
抱团跳水,曙光初现8 E! p7 K1 B! c1 \2 a% z: Q
?) A( y7 ~7 r& G1 v7 _
T企业活动维持了两个月,K品牌在渠道中的囤货基本卖完了,在渠道中的销量下降的趋势已初现端倪,而T企业穷追猛打,一刻也不放松。T企业的员工也尝到了甜头,平日里受够K公司的“盛气凌人”,现在能出口恶气了,士气空前高涨,尽善尽美地执行好每个动作,让对手更是雪上加霜。4 g& t' ~3 b `$ T' Q
d/ k @$ ?& r% i6 x: K
K公司见势不妙,唯恐丢掉市场份额,不得已开始加大渠道促销力度,但是作为K公司主打品牌和主要利润来源,不可能大手笔、大动作搞促销,结果渠道客户感觉不痛不痒,认定还会加大力度,便继续观望而不进货。0 V6 ]0 _8 h! {# u! ~ m9 h
4 [& x% N" x1 o% x/ `/ Z 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r0 f Z4 J- e) m
& w( I$ M6 f7 a7 d% Y/ Q, a' p
T企业又坚持了两个月,效果更加明显,市场受挫让K公司阵脚大乱,无心也无力恋战中档产品市场,极力想反击高端。还手等于中计,而观望无异于等死,K公司终于按捺不住,在小区域上加推渠道政策,试图挽回败局,而T企业“一不做,二不休”,在相同区域将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提升到8送1,并要求经销商执行12送1的二批促销。这对K品牌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无奈之际,K公司只好主动求和。
8 @2 d- w3 y. e* M% Y4 l( B/ w0 Q H3 x6 N2 E/ T
此时T企业也独自窃喜,毕竟过度促销等于猝死,巧味品牌也显示出了强弩之末的势头。此时如果“得了便宜不卖乖”,对手将全面反扑,最终不论谁赢谁输,定是两败俱伤。
' U$ i- N& M! R9 _. ^
- c* f* ^' o |" q6 V4 g 两厂家最终以“价格同盟”协议结局,皆大欢喜。虽然T企业加速了巧味的消亡,但是如果不牺牲巧味,意味着自己的优势市场将受到巨大威胁,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让公司顺利渡过难关。
/ r$ }* B8 u9 l6 M2 J# ^, v
( t+ |- f- A- M" Q* p,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