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团体求职”:无人喝彩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4

听众

5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7-6
最后登录
2012-12-4
积分
57755
精华
1
主题
193
帖子
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2 09:2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前不久,四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起到上海西区的一家职业介绍所,要求到营销公司进行“小团体求职”。他们说:“我们四人中一位对销售人员的管理颇有经验,一位擅长营销企划,另外两位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希望集体加盟某家营销公司。”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一个多月过去,只有两三家企业给过他们面试机会,最后也没有“照单全收”。笔者随机电话采访了上海五六家企业的人事经理,结果都对这种求职方式表示“婉拒”。+ [0 M! d7 G/ t, x$ U4 x 其实“小团体求职”并非以上四位年轻人的“专利”。去年北京恒久昌销售“职业经理人团队”,就成功应聘于香港创升国际集团,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据牵头人李海波介绍,广告刊出后企业的反应出乎他们的意料。当天,就有上百家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打来电话。约有300多家客户有与他们合作的意图,包括“红太阳”、“盼盼”、邓亚萍服饰等知名企业。这帮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到任不到半个月,就得到用人公司高达300万元的前期投入。, K+ j8 I; R: j+ E+ v+ Y+ [ 李海波说,这种求职方式能够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最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他表示:“现在是资源互补的时代,我们可以挂靠在企业的一个部门中,也可以独立帮企业做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这个团队拆散,保留团队的完整性,否则它会失去原有的价值。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从这些至今依然不断的电话中,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同时也看到人们对这种求职方式的认可与鼓励。” , c; H% |9 i+ i" v' A0 }; x- {当时就有一些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投了赞成票。认为虽然这是一种已经异化了的求职方式,但是求职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得以在巨大的操作平台上施展才华。应该说,在目前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个体求职势单力薄、一向处于被动的今天,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 W, B0 E: ]3 U: p, g首先,小团体求职的最大好处是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成本。现在,一般企业的招聘周期很长,由发布信息、收简历到面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即便只招一个人,按流程也需要十几天,而小团体求职简化了繁琐的程序,让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 R$ C: m, O6 P' w 其次,成熟的团队因经过专门的培训,具有良好的工作理念,又可以减少人员重新磨合的时间。团队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而小团体求职恰恰体现了这一种合作精神。& H! B* n# w8 L/ { 第三,对于求职者个人来说,“团队求职”在保证专业方向的同时,减少了个人形式带来的就业压力,人才可以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好本职工作中,工作开始变得有趣。 ! L% n5 O+ B, F9 t3 R但是,更多的人对此反应冷淡。舆论普遍倾向于:对于小团体求职这种新现象,还是应当结合每个人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轻易盲从。北方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林玳玳女士在接受笔者采访表示:一个团队,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可能配合很好,效益也很不错;当换一个环境时;未必也会磨合得很好。毕竟是两个独立运作的系统。两群不同经历的人,其间往往具有排异性,要嫁接、组合为一个正常运转的系统,是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另外,客户看重的是公司的服务和产品,而不仅仅会看脸面是否熟悉。' o6 n$ W b* X$ X- _ 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是一般齐”,更甭说几个性格迥异、能力侧重不同的活生生的人了。小团体求职者素质可能良莠不齐。有符合职位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的,如让企业全盘接收肯定不现实。 : f. ^: j) H8 _- r对此,一位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说:“对于我们公司而言,招聘职位是按照需要来的,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我们都要认真衡量一份工作到底需要多少个岗位,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一岗位,也就是说要量才而用。我们不会因为是一个团体或是熟人就多招些编外人,这不合情理,我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承诺。” 7 g9 ^: }! ~! @8 d# c0 p- C& K很多公司一般会在年初做出全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每年经营情况及财务计划指标,结合员工流动率,测算出年度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性指标,包括所需的数量、质量、人才素质要求等。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职位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平时各部门只对一些职位进行增补,很难说一下子招进来那么多人。 # k6 J2 R- w& w" m5 _9 U2 E再说,团队效应的确有一些积极因素,但是这帮人抱成一团、形成气候以后,老板很难随意调遣,一旦有了点集体情绪就像豆腐沾上泥,吹不得打不得,弄不好以炒老板相威胁。一旦员工跳槽时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了集体行为,企业流失的不仅仅是培养成熟的人才,极有可能还会流失企业的客户、技术、成熟的运作模式等有形与无形的资产。所以,矛盾的产生可能比想象得要快,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常常以项目来划分组织结构,企业接受求职团队的风险系数也很高。9 S( U& H; G- K3 b- g 由此看来,“小团体求职”在上海遭遇“滑铁卢”,除了南北文化差异之外,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求职方式内在的缺陷性。青年人选择求职方式,仅仅“看起来很美”是远远不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