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5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错位就业现象深入报道

[复制链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20:5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职业规划指导?对我来说已经晚了。”现就职于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唐凯说。受父亲影响,唐凯自幼喜欢绘画。1989年,他报考了天津大学建筑系,却最终不幸被调配至化学专业——他最讨厌的一门学科。   唐凯毕业后没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也未能回归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是进入了保险行业,因为家里人说“那里待遇好一些。”“我觉得我浪费了自己太多光阴,那些从小的理想和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与我现在的工作没一点关联。”面对千龙网记者,毕业已经10年的唐凯自嘲般苦笑。   据统计,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另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总共比例为26.1%。   “许多高校心理咨询还处于空白,其中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辅导更是微乎其微。”有关人士指出,在大学生“错位就业”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的时候,学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可能改变大学生今后的一生,而且也是高等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错位就业引发多米诺效应   唐凯的无奈人生并非只属于他个人的辛酸故事。他代表的是因为职业规划缺位,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和自我选择时的无助和迷茫。   据记者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80万人,包括去年未就业的部分毕业生,教育部保守估计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突破300万。仅北京而言,这几年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每年都在以25%左右的幅度增长,今年北京毕业生总人数将达10多万,其中研究生人数2.7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本科生人数达7.6万人,增幅为29.3%。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依然前仆后继,重复体味那些“无人指引”的痛苦。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托福?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千龙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许多大学生将个人的学习计划安排极其充实,却并未意识到这一安排是否科学而富有效率。他们或许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个人优势和特长,对自己更适合从事何种工作依旧意识模糊。   这种原本只属于个人困惑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一种集体困惑,甚至危机。由于个人缺少职业规划,大学生被迫掉进一个无助的漩涡。   目前,就业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而不解决户口、起薪点下降,以及自己无从业经验、专业不对口等求职中的各种问题在一遍遍无情地拷打着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在采访中,心理学者提供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因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跃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4位。前三位分别为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部分学生惊惶失措,迫于就业压力病急乱投医。有些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进入一个陌生的工作领域。工作与志向南辕北辙,事业的成功则如水中月镜中花,遥不可及。   据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主任王拥军提供的信息,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其中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与兴趣爱好志向相去甚远等因素。另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总共比例为26.1%。   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人们在工作中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非专业者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为适应新工作,必须耗费精力重新学习。在这种环境里,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便主宰了他们的情绪。   “我学了四年的中医,现在却在这里搞行政。”王海丽200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药大学,因为找不到工作留京,被迫改行,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搞行政。领导对王并不是很满意,她也觉得委屈——毕竟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连一个专科生都比不上呢?”王坦言她现在的痛苦,一是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二是自己并不喜欢这份活。   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几近空白   “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有15名老师,其中3名专职心理咨询,他们服务于全校近20000名学生,平均每人面对7000人。”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马喜亭副教授告诉千龙网记者,“咨询老师工作十分繁重。”   据记者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3个咨询室,每周开放5天,每天3个小时,一般每人咨询1个小时。按此比例,即使满打满算,一周也只能接待45名学生。在咨询中心墙上的指示栏里,记者发现,三个咨询室各有分工,其中第一咨询室专注于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辅导。“有几个学生正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表情焦急地等候咨询。   据了解,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近30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   “现实情况是,与高校心理咨询力量普遍弱小相比,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指导需求却愈来愈大。”马喜亭副教授对记者说。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一项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国外的职业规划却从孩提时代就已开始。有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性格测试,看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大学生交的学费里有20-30%是用于他毕业后的就业指导,社会上有很多职业指导的机构。   国内的高校也有就业办这样的机构,“但中国的就业办无非是提供就业信息和办办手续而已。”一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说。千龙网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高校时发现,提到就业指导,许多学生和老师都简单认为是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行为。   通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个别高校都已意识到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性,并专门为此“自立门户”。今年2月26日,清华大学学生职业测评室正式开张,提供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许多学生通过校园网完成了自己的职业测试。一位接受过测评的大一学生李晓说,“我比较幸运,一入校就有了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   “通过网络测评,激发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兴趣,许多人希望能对自己的测评结果进一步分析,纷纷预约老师进行面对面咨询。”主持这项工作的金蕾莅老师在接受千龙网采访时说,“截止到4月5日,网上就有80人预约咨询,我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清华大学网上职业测评的开通,也是社会测评机构涉足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尝试。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网上职业测评的北森测评网有关人员告诉千龙网记者,学校通过购买他们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向学生免费开放,使社会测评机构得以进入高校职业规划市场,同时也促进了职业规划意识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据悉,目前,北大、北航等高校都将相继采用这个系统。   清华的觉醒和尝试在北京高校中实属“罕见”。由于意识和资金的多重匮乏,多数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尚属萌芽,有的甚至一片空白。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12-8 20:5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职业规划指导遭遇两大瓶颈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负责,而为数寥寥的职业规划心理指导则由心理咨询中心担当。“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到底是谁的责任?”有专家认为,责任划分不清、师资力量不足是职业规划的两大瓶颈。   “从性格爱好分析,职业规划,直到选择职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考虑性格爱好、专业特长等个人因素而屈服于社会现实盲目就业,或离开社会就业现实,仅从性格等个人因素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两者都容易走进极端。”有关专家认为,分析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现实情况,是做好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关键,两者割裂不得,“高校管理者不能将此问题举重若轻,向心理咨询中心一推了之。”   即使由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担此重任,仅从师资方面亦显力不从心。一位长期致力于高校心理学教学的老师告诉记者,近年来进入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多为心理学,或与心理研究相关的教育、管理等专业毕业,队伍专业化水准有所提高。但是,这位老师同时指出,我国现在相当多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都是从从事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教学的老师转型而来。   国外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在欧洲,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必须先去医院或者诊所工作1-2年,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者治疗专业工作人员。而按照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要求,只要两本书,交上几千块钱学费就可以搞掂。   这种速成的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技巧、心理学理论以及从业经验上表现都十分欠缺,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通常还需要性格分析等跨学科的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目前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被施以并不科学的辅导。   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小韩,就曾接受过类似的心理咨询。“我不太相信他们的能力。”由于没有多大用处,至今小韩对心理咨询心存偏见。   北京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老师也坦陈,由于缺少专业化的教师,该中心有限的心理咨询力量只能应付大学生人际关系、情感、学习、情绪等传统多见的心理问题,对近些年日趋紧迫的职业辅导心理咨询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更没有专门的力量对全体学生实施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如细化性格、兴趣测试等工作。   呼唤对大学生更多的个性和人文关怀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职业规划指导难以进入高校视野的背后,是国内目前整体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的“困顿”状态。据马喜亭副教授介绍,除了师资的非专业化,国内各地区高校“心理”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存在的另一大主要问题。   心理学者调研表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等东南部省市高校研究和开展心理教育咨询的气氛较为活跃。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各高校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还处于起步状态,发展非常缓慢。前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王亚哲回忆,当时他读书时,学校的心理室隶属在校医院里,就一个老师,好像还是业余的。   即使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发展差距也较为悬殊。例如北京地区,清华、北大、北师大、北航、人大、北工大等高校由于师资较为雄厚,经济条件相对宽松,大学生心理研究成果丰富,咨询活动开展也卓有成效。而一些民办高校、以及规模较小的高校,由于普遍缺少机构、人员,开展活动力不从心。   在“心理饥渴”这一重大背景下,有关职业规划的心理教育在高校更是“曲高和寡”。有专家不无担忧地表示,西部高校以及其他条件相对落后的高校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校园文化单调,在成长和职业设计方面遇到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专业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   “职业规划这个词,我第一次是在新东方徐小平的课上听到的。”毕业于清华计算机专业的韩琼告诉记者。也是在新东方学完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出国。长久以来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极端漠视,最终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完全“跟着感觉走。”他们迷茫、困惑甚至痛苦,却苦于无人点拨。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对记者所说:“中国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总是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谁关注过我们内心的理想?我们的教育太缺乏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关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