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蓝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经》荐书

[复制链接]

22

主题

4

听众

13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06-1-1
积分
136
精华
0
主题
22
帖子
111
11
发表于 2005-5-25 09:2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财经》荐书

《财经》3月荐书 新经典new-classical readings 《生物技术经济学》,詹姆斯·盖斯福德等著,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2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早就被我们期待着的译作,它将对国内的新经济学研究产生影响。它的英文原著是2001年出版的。本书五位视野十分开阔的作者,收集了最近的数据,反思了"新新经济泡沫"的教训和经验,直面"转基因"技术所引发的消费者心理和伦理议题,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学看法。它的中文译作,虽然是集体翻译的成果,文字却还算通畅易懂。 《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罗伯特·希勒著,郭艳、胡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在《非性理繁荣》一书中,罗伯特·希勒提醒人们,社会对股票市场的过分着迷,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股市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会造成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此书出版于2000年3月,股市和科技泡沫正处于最高点。此书为希勒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希勒捅破了股市疯狂的泡沫。在《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一书中,作者指出,对于人类福利的重要的"普通财富",如生计收入或房屋价值,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剧烈变化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于是,他提出了关于风险管理和未来经济安全的全新观点。 知识与情趣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周其仁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本书是作者在报刊上所开专栏文章的第二本结集,内容仍然是关于中国改革的前沿理论问题。关于书名,作者说,这是经济学家费雪的名著《利息理论》开首的第一句话。 《公司帝国》,查尔斯·德伯著,闫正茂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不要忽略了它的副标题——"公司对政府和个人权利的威胁",这才是要害之处。作者是著名的波士顿学院的社会学教授和社会批评家,他在这本书里批判性地回顾了跨国公司的世纪扩张史。 《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北京大学的改革,在它从媒体聚焦中消逝之后,才可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张维迎的这本文集,尤其是它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一篇附录,写得非常出色,酣畅淋漓。 本刊学术顾问 汪丁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

听众

13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06-1-1
积分
136
精华
0
主题
22
帖子
111
12
发表于 2005-5-25 09:2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财经》荐书

《财经》2月荐书 新经典 new-classical readings 《世界经济千年史》,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我推测,它几乎马上就会成为我们每位学者案头的参考书,并且也将是填补国内"统计经济史"领域空白的经典译本,它充满了经济史统计表格,只有严中平老先生的《中国经济史统计资料》堪与相比。甚至在作者为这个中译本写的序言里,也有一张统计表格,其中显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在1700年为0.98,1820年为0.90,1900年为0.43,1950年为0.21,2015年为1.16(假如过去20年的发展速率可以保持不变的话)。 《21世纪组织:组织的未来之路》,苏比尔·乔杜里等著,金马工作室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在序言里,第一作者声称,"......来自三大洲的最好的现代组织行为学家镶嵌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中。"它的第一章,围绕杜拉克提出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展开,然后是四个相关的"部分",分别是"21世纪领导者"、"21世纪过程"、"21世纪人才"、"21世纪组织"。作者们还声称,读者可以随意阅读任何一页,不必从头阅读,正可谓"开卷有益"。于是,我随意翻到54页,那里的"图3-1:全球性思维图",当真让我受益非浅。我又随意翻到136页,正好是第七章开始的页码,它的标题——"让等级制度发挥作用",着实又让我思考了几分钟。最后,还是随意,翻到417页,赫然出现的,是"图19-1:组织适应性模型",七大要素,令人心动。 知识与情趣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关于书的内容,两位作者说:"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到,想象不到的悲壮......" 《符号》,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是梅洛-庞蒂晚年的言论集,法文本1960年由最权威的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这个中译本非常值得收藏,首先在于它是直接译自伽利玛法文本的。就我目前的阅读兴趣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第12章,"论伯格森"。梅洛-庞蒂的语言所激发出来的思想,简直像是把一炉融化的钢水泼洒到浇铸车间的湿地上,火花飞溅,不计其数。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巴菲特著,陈鑫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巴菲特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给股东写一封信,总结在过去一年中的成败得失。当然,抱着"成为中国的巴菲特"的想法来读这本书的读者显然并不明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成为另一个人,更何况事实上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本刊学术顾问 汪丁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

听众

13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06-1-1
积分
136
精华
0
主题
22
帖子
111
13
发表于 2005-5-25 09:2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财经》荐书

《财经》1月荐书 新经典new-classical readings 《金融经济学基础》,黄奇辅、李兹森伯格著,宋逢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除了由译者名字本身所提供的翻译质量的保证,不同于以往的大部头金融学教科书,这本书的特点是:(1)数学基础清晰,(2)文字表达简单明确。 《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安德鲁·肖特著,陆铭、陈钊译,韦森审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我还以为这本经典著作永远不会有人翻译了呢。好在,复旦大学的韦森君回国不久即着手组织"当代制度分析前沿"系列翻译工作,终使这本198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以译事之艰难,一本著作越是离我们时日久远,其翻译工作就越是需要勇气和毅力。倘若我们今年见不到这本译著,未知又要等待多少年呢。 《管理是什么》,尼尔·M·格拉期著,徐玮、魏立原译,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企业管理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商、个人效能、公开账簿管理、经济附加值、供应链管理、创新和成长......如今的企业管理者们面对太多不实的蛊惑,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理论令人目不暇接、难辨真伪。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至少,本书提供了一种回答。 知识与情趣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网络中生存》,罗斯·道森著,金马工作室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叙事思路十分接近我对作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互联网的看法。尽管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幻灭,整个世界毕竟正在体验由互联网带来的革命。这场革命将把人类带往何方?我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里获得一些启示。 《经济学如诗》,韦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书的题目已经表明作者的立场,要把经济学当做诗歌来写作。韦森君的勤奋,在今日上海的学者当中,尤其在今日上海的经济学者当中,以我的观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这本小册子,尤重语言学与经济学的关联,试图对以汉语书写的经济学来一番语言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许纪霖这本书的文字很打动了我,尤其是最后一篇"激情的归途"——论及闻一多毕生思想几经转折,但其"底色"是浪漫主义的。这组文章,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第二篇,"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福柯的生死爱欲》,詹姆斯·米勒著,高毅译,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10月第一版 这本书的英文本1993年刚一出版,就被视为福柯研究的经典著作。稍后,我读到了它的中文繁体本,不满意它的台湾译者的格调。因为他非要把原文标题中的"passion"(激情)翻译为颇有挑逗和商业味道的"生死爱欲",不如译作"福柯的情感生活"或干脆译作"激情福柯"。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马特·里德利著,刘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这本科普读物1999年刚刚在国外出版时,我就向国内读者推荐过了,而且,我还下载了它的第8章"X和Y染色体",作为那一年"制度分析基础"课的阅读材料之一。按照作者的解释,每一对染色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故按二十三对染色体分别撰写23章。 本刊学术顾问 汪丁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

听众

13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06-1-1
积分
136
精华
0
主题
22
帖子
111
14
发表于 2005-5-25 09:3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财经》荐书

《财经》4月荐书 新经典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著,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经济学经典,获得最广泛认可的,其实只有两部,就是斯密的《原富》和马歇尔的《原理》。经典不重印而重译,因为用当代文字和当代理解转述作者的原意,具有思想史价值 。   关于马歇尔的《原理》,人们往往看重其中的供求分析叙述。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学思想史上,《原理》恰好处于斯密时代的历史叙事与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叙事之间。或许因此,马歇尔在这部著作的开篇就指出:决定人类行为的最普遍和最长期的因素,是经济的和宗教的。作为经济学家,他关注的,只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方面。也因此,马歇尔故意要把数学和几何图形统统放在脚注里。马歇尔的态度,故而极大地不同于今天经济学家们的帝国主义态度。   《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谢平、陆磊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这组论文相当精致,既符合经济分析规范,又切近中国社会现实。   对于泛滥在我们周围的腐败,尤其是金融腐败,读者当然有自己的体验。但对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则不仅非专业读者无暇顾及,就是专业读者,也较少机会获得收集在这组论文中的调查数据。   例如,第132页的两份表格回答了“真实贷款利率”问题。以“申请费用”和“维持信贷关系的费用”这两类费用计算“额外成本”,企业信贷额外成本折算为年利,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为9%;华北地区最高,约为12%;华东地区最低,约为5%。农户信贷额外成本折算为年利,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为9%;华北地区最高,约为13%;华东地区最低,约为4%。信贷的额外费用如此巨大,也就难怪民间金融方兴未艾了。   知识与情趣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陈明远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晚清以来,中国知识阶层经历了命运性的转变。科举制度被废除,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传统路径被阻断了。但是出版业和现代大学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使他们在安身立命之余,能够继续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将他们称为“文化人”,作者援引大量资料和数据,细致分析了当时出版业、学校的薪酬制度,披露了许多文化名人的收入。比如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时,月薪为600大洋(据作者估算,当时普通家庭生活费为30大洋)。事实上,此前他们的生活已经较为优裕,因此,《新青年》创刊不久,陈独秀宣布不发放稿酬,众作者仍能写作不辍。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知识者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才能呈一时之盛。   《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刘海军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再现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命运的书。   束星北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中国物理学大师,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他启蒙并培育过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物理学家,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吴健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程开甲等。1954年,束星北被学校公开批判,被迫离开物理系,1957年划为“右派”劳动改造。   作者用了15年才写成此书,全书分三个部分:一是原始档案,二是知情人的口述采访,三是作者的分析和叙述。有人读了此书后说:“如果一个时代的政治环境,连束星北这样纯粹的科学家都要视为罪人,那真是民族的悲哀。”   《退步集》,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少了几分克制,冒出了“火气”,这是行文的忌讳,作者为此反省,自称“退步”。但是,如果说不够冷静,有“火气”,原因之一正是人文艺术领域在今日的中国太过窘迫,这种窘迫对作者来说又太过切近,使得冷静为文变得不太容易。   书中除了一些动人的回忆文字,其余多为批评之辞。比如中国美术馆和博物馆之潦倒,对文物保护甚至历史文化的漠视,以建设为名的破坏,以及人文艺术学科的学术行政化推拒了真正有热情有才能的人们。   批评背后,总是有某种坚持。在文集末尾,作者附了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递交的辞职报告,提出自己与现行教育体制有深刻的歧异:“学校教育应对艺术、对学生个人负责。不幸的是,当今学院教育的通则与本质,是向上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

听众

13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06-1-1
积分
136
精华
0
主题
22
帖子
111
15
发表于 2005-5-25 09:3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财经》荐书

财经》5月荐书 新经典 《战时笔记:1914-1917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一版   维特根斯坦从一开始就对不可言说者充满困惑,他的哲学思考和逻辑研究始终发源于对人生的深刻困惑。他把自己的思想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对同事和学生口授这类片段。这些札记和片断,往往成为他写作的底本。   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逻辑哲学论》,即脱稿于这部分在一战期间的思考札记。   《战时笔记》以细碎得几近繁琐的方式,记录下维特根斯坦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及其对每一个哲学命题的思索细节,以及每一次的怀疑、反复和推演。这对解释维特根斯坦的成形著作,特别是《逻辑哲学论》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些笔记,读者可以看到在维特根斯坦成形著作中那些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命题,是如何在一个天才的头脑中逐渐生长直至定型的。   《世纪足音:一位近代金融学家的自述》,资耀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有人提出,要研究民国金融史,不应该忽略作为银行家和金融学家的资耀华。他投身银行业70年,曾追随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任职;建国后曾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交通银行副董事长,也曾有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   晚年资耀华写就了回忆录,既追溯个人历史,又处处描述民国以来复杂的金融业和社会状况。   比如,年轻时想去日本留学,但囊中羞涩,被困在长沙。这时,几位来放竹排的同乡借给他150大洋,作为东渡的川资。他们素不相识,却如此慷慨,为什么?因为当时货币混乱,劫匪横行,放竹排者情愿借钱给资耀华,然后再返回乡下,向资父要债。作者解释说,这是适用于当时的一种比较原始的信用关系。   回忆简约平实,严谨扎实;作者以金融家本色,戏称是“如实而准确的资产负债及损益计算表”。 知识与情趣   《亚洲银行新未来:树立利润观念》,塔布鲍尔斯等著,刘小丽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星巴克为何能够成功?1997年之后,这家发轫于美国西部的咖啡馆俨然成为亚洲新一代富裕阶层的文化表征。   对此,本书作者,三位麦肯锡的金融顾问深有感悟。该书在分析了亚洲各地区金融业的“重组、并购、联盟”等战略问题之外,还对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和人口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尤其是亚洲消费能力的提高),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剖析,并视此为未来十年发展趋势的信号灯。   有鉴于此,该书断言,通过树立利润观念,本地银行应抛弃对综合银行业务的偏爱,从传统的公司信贷业务造成的不良贷款泥淖中走出;外资银行则应放弃“遍地插”式的老策略,在亚洲市场深挖洞,广积粮。倘能如此,亚洲的银行业完全可以复制出“星巴克的魅力”。   《半生为人》,徐晓著,同心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作者是当代中国知名散文作者,其作品《五月的怀念》1996年获得《北京文学》举办的评奖。本书收入的各篇曾在《天涯》等杂志发表,得到读者广泛好评。作者又是当代民间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写作的初期深受赵一凡的影响,并投身于北岛、芒克等组成的“今天”派诗歌群体。各篇散文不但情文并茂,感人至深,而且记叙了一系列重大的文学活动,使人真切感受到时代风云和一代文学新人的精神风貌。   《可卡因传奇》,多米尼克斯特里特费尔德著,余静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本书从可卡因的古代故事开篇,以哥伦比亚毒枭们的故事结尾,中间穿插了诸如弗洛伊德长期吸食可卡因与他创建的精神分析学之间的隐秘联系这类考证。这些考证,以及多达150人——包括专家、毒枭、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的口述记录,使这本著作不仅可读,而且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比之以前的著作,这部作品所依据的参考文献,显然更新也更丰富,可惜,中译者把这些英文目录统统翻译成中文,给打算阅读原文的学者带来极大困难。在结尾处,作者援引一位研究者的看法:全世界的可卡因消费呈现出以45年为周期的漫长下降趋势。因此,我们或许不应当采取诸如“颅内神经元切断术”这样的过激手段,来加速可卡因天然的消亡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why    

0

主题

4

听众

12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5-6-2
最后登录
2005-10-19
积分
12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7
16
发表于 2005-6-2 17:07:00 |只看该作者

RE:《财经》荐书

[em15],太多了,看不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