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8-28
- 注册时间
- 2014-11-6
- 威望
- 1
- 金钱
- 46
- 贡献
- 4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8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1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0
![Rank: 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注册时间
- 2014-11-6
- 最后登录
- 2021-8-28
- 积分
- 88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11
|
Kenneth 发表于 2014-12-3 08:35 9 c4 d1 w! g3 \8 }5 N% P- Q
模型是对现象的总结,或是解释。5 m0 p/ i- Y8 @7 ?( @$ B# S
理论是为什么可以建立这个模型。 , W7 p$ E; b& K: j: ^
Kenny, 还有一点疑惑: 如果理论是为什么建立TL,LMX, FP,OCB 这个模型,我看您文章里是用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Identification process 等理论来建立这个模型,那么您这篇文章Theory Buliding 体现在哪里呢?是 TL, LMX, FP, OCB 组成的 theoretical model呢, 还是Social Exchange Theory 等这些大的理论呢,或者是大的理论和theoretical model 的结合?
2 H2 N0 O+ J( _% K+ x, q: D" V- F: t8 w
Thank you so mu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