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9-6
- 注册时间
- 2003-3-11
- 威望
- 2
- 金钱
- 3947
- 贡献
- 30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97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0
- 主题
- 18
- 精华
- 0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注册时间
- 2003-3-11
- 最后登录
- 2011-9-6
- 积分
- 3979
- 精华
- 0
- 主题
- 18
- 帖子
- 100
|
最近在读郭小聪的《说什么 怎么说》,觉得应该推荐给所有的朋友读。应该推荐给所有的写作者和学者读。应该推荐给所有的知识分子读。这本书2005年4月第1版。主编郭米克在后记中写到:“这本书的开印数是5000册,也就是说,至少可以有5000位读者与我们一起感受思考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或者说美的魅力。被人们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经讲过:一本书能够拥有5000个读者足矣。我们与她的想法相同。作为编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本书的出版和阅读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会在读者以后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地,也许是突然地显示出来。我在这里先为这5000位读者祝福了!”多么苦涩的祝福,悲哀的微笑,令人叹息。
“我奇怪,为什么有些作者在写作中那么容易自满自足,失去敬畏之心,以为道出了自我就有了独特的风格,结果把作品当成了自恋的舞台。作者起初有感而发,有些作品还颇有新意,然后就不免重复自己,形成套路,就像在热闹的球场上和自己转圈赛跑。”这样发人深省,授人教益的珠贝俯拾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郭小川先生,当之无愧。
周六,应邀参加了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中人网联办的HR年会。据说周五下午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们的对话更为精彩,周六以教授们的演讲为主,席位明显空了许多,人大研究生和中人网会员各占一半。重回人大,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仍可看到自己学生时代的身影,那曾经纯真的年代。梦中的象牙塔,依旧是仰望的星辰。只是今天的目光,少了盲目的热情,多了点批判的精神和实践的印证。一名培训顾问和我一起走进书店,说:“看得出您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请问您读的最透的是哪本书?”我坦率地回答:“没有。我只是一个学生。”是的,我只是一个学生。大学这个门槛,我还从没有真正迈过,只站在校园的墙外,往里偷瞧了一眼。可我借现实之眼看见:常凯PK文跃然,纯粹基于人大劳人院的机构设计,而非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教授们研究生们夜以继日地忙着翻译美国的文章,消化转卖。年轻的面孔,递过来的名片,不是咨询顾问,就是培训顾问。所谓的顾问,不过是推销员美化的名片。大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顾问,哪家企业敢请?请来做什么呢?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呢?可我们的企业迷信,因为,我们的专家学者在大张旗鼓众口一辞地传播着人力资源的广告。
中人网总裁何国玉女士的结束语是可尊敬的,足以做知识女性“说什么与怎么说”的楷模,她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目标,吹响了号角,发散着人性的光华,果敢地担起了道义,充满了无畏的勇气,却又不卑不亢,平心静气,温文尔雅,娓娓而谈,字字句句,出自心灵,渗入骨血。令人肃然起敬,凛然而赞,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中人网CEO,柔肩也须担道义,素手亦可掌乾坤。而我们象牙塔里的学生当听到“为了我们的祖国”这样庄严的宣誓般的词句不仅不知凝重如沐洗礼若敲警钟,甚而发出不和谐的笑声来,反应出什么?我们的曾院长文教授们不应满面羞愧吗?我们再来看郭小川先生是怎样思考的呢——“人不是技能,而是目的。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甚至不仅是为了增强国力,而应是构筑理想的某种精神殿堂。那么如何才能在一个人的头脑中活生生地串起多少部书,以照亮他的内心世界呢?这是我们的问题。”
《说什么 怎么说》这本书,我会一读再读,一直读下去。对于美国,我们不能简单地疯狂地翻译他们的学术著作,而后做秀,炒作,谋利,而要象郭小川先生那样想想:“美国文明恐怕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遇到的最强大、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一种文明。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又几近诡谲,既有迷人的思辩力和美感,有时又非常自私和强横。我们东方人有时感到就像面对一头神秘的青铜双面兽,它既是伟大的杰作,又是诡谲的象征,亦真亦假,亦正亦邪,让人若即若离,无所适从,你可能永远弄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却又要和它相处。”对于美国,郭小川先生多次用到“诡谲”,对于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三种解释:1、奇异多变。2、离奇古怪。3、诡诈。对于这个词,我们不能不咀嚼再咀嚼,琢磨再琢磨。
应该说,何国玉女士与曾湘泉先生的合作,中人网与人大劳人院的合作,是HR们期待已久的,网络也在推进着学术的发展。网络不完全是虚拟的,不完全是浮躁的泡沫,网络的海洋里也有真理,也有金矿,网络的天空里有自由,有神圣的追求。这些,是现实社会无法比拟的,是值得学者把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