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大家谈的很好,所谓“各有千秋”!我认为:
招聘有商品采购的一面,更有非商品采购的一面!
1、所谓商品,大多买的是显性的价值(或者说采购前已经具有的价值),比如饼子价值很显性:可以充饥!
选拔人才因为具有企业所要求的基本的学历、经验、能力。这些都是已经具有的。如果不具备,企业也不会招进来,很多人希望企业是学校,认为现在不会的东西,进来可以再学。可是据我所知,很少有老板认为自己是办学校的!
2、非商品的一面表现在:
后期的增值能力很大,如果企业的环境与管理方式支持,潜力无穷,所以才称之为“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这是一般商品无法比拟的,这部分我成为“隐性”价值。
所以,这个论题有其两面性,尤其是后者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看中更多些!因为企业发展很快,对人才的成长速度要求也很快,而且快速更新,所有岗位人才,重新招人不现实,最为好的方式是自己边用边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才开发!
关于“管理者如何开发人才的‘隐性价值'”我们以后可以探讨!
谢谢各位!
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顺便说一句:管理的问题不应该用线性思维去考虑,“管理是一门艺术”,说的就是管理无定式,所以任何一项管理问题,绝对没有100%正确的答案,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比较适合一说。
所以,不要绝对的去对待管理的问题!
谢谢,欢迎沟通!
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两者肯定有相同和不同。这从哲学层面即可解决。世界是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关键的问题是集中在“本质”的理解上。我认为,人力是资源——HR。人力资源不同于商品。将人作为资源,其原因伴随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继土地、资本之后,人们认识到,人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的价值的能力无与伦比。人才成为创造财富的第三条途径,是财富的最终源泉为此,人事管理才被人力资源所取代。因此,将人力资源等同为商品,这是过去的观点。就中国而言,很多老板没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正是他们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两三年的原因。
当然,形式上看,两者从流动的方向都是由外部到企业内部,但我认为,管理是科学。招聘不同于采购。管理有其专业技术、专业方法。管理不同于领导,领导仅是管理四职能或五职能之一。领导是艺术,更多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风度气质、人际能力。管理无定势,但更多说的是方法与技术。事实上,每项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成熟稳定的。即万变不离其宗。管理可以借鉴其它方法,但不是简单移植。将招聘等同于商品采购,既是忽视人的能动性,也是忽视招聘的专业性。
如果仅求形似,上面发言中提到,招聘人员即销售职位(卖官者即是此招),那和销售岂不是相同。再等量代换,采购等于销售。可乐也。
讨论这个话题,是想发现招聘与采购的共同点,以供相互借鉴吗?我认为意义不大,属于外行看热闹之举,不宜在本专业网站开展。若在其它普通网站,倒是提升人气之法。
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众所周知,生产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招聘本质等同于商品采购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近些年来,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每年企业的人才流动都趋向不正常,究其原因,无外乎曲解了劳动力的资本定位。总认为人多的是,人才也多的是,现在是买方市场,只要企业愿意招人,不怕招不到人等一系列匠无所谓的市场采购想法,使得人才的流动大大加速。企业招到了人,如何发挥它的资本投入作用,而非是去人才市场上采购一件商品那么容易,要调试、要磨合,要不断地挖掘劳动者的潜力,促使其在工作中发挥他的最大效能。劳动者可以改变世界,商品可以吗?劳动者可以创造无限价值,商品可以吗?商品使用的过程是趋向死亡的过程,但劳动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却能实现商品质的改变和飞跃。更新观念不能曲解基本理论,顺应时尚不能妄谈价值规律。对招聘本源问题的好奇
对招聘本源问题的好奇正如有的网友所推测的那样,我确实不能说自己是HR专业人士,我不仅做HR的时间很短,而且只接触了HR某些板块最基本的工作,但这也引起我对HR工作的思考兴趣。
我觉得分析一项工作最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它的具体操作,它的精细化、规范化;二是研究分析它的本源,就像傻小子看世界,总是问为什么,刨根问底。
我的一个朋友曾开过一家爆肚馆儿,他的爆肚在嫩、脆掌握上绝不亚于老字号。后来他对我讲,他是从选料、加工到水爆的时间都精细试验过。比如水爆时间,他是以秒为单位计算,掐秒表千百次试验过,多一秒则老,少一秒则生,在相同的水温情况下,必须控制在误差不超过一秒之内起锅,才能达到口感最佳,而且爆肚领儿、肚板儿、肚仁儿、肚丝儿、肚芯儿、散丹、百叶、葫芦头儿的时间都不一样。听说快餐巨头麦当劳的操作管理是非常精细且规范的,所以它在全球开了千万家分店,还能做到统一标准不走样,那是人家研究的精深。反观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募选拔,还远远谈不上精细、规范,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多数是看着办,模糊操作比较多,叫真儿的少。比如每个招聘表单的设计,比如每次面试的细节安排,都有随机的成分,远远谈不上规范。
以上说的是具体操作,再说研究分析本源。招聘的本源是什么?中国人力资源界研究清楚了吗?我看没有。HR号称是人力资源管理,它的本源研究清楚了吗?我看也没有。如果问“招聘是干什么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太过弱智了,招聘不就是给组织招人的吗?这么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觉得这只能是我这样的非HR专业人的初级回答。如果再问:你为组织招聘的人,是招聘这个人的全部,还只是招聘他的劳动力?这个人对组织来说,是资源,是资本,还是资产?如果是资源,谁负责资源的开发?如果是资本,如何让资本增值?如果是资产,如何做好资产管理?资源、资本、资产等名词,都是从经济学领域借用过来的,它们能正确反映人本管理概念吗?如果不能完全正确反映,那用什么名词反映更准确?如果这些问题提的都不够专业,那么我们在招募选拔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源认识不够(包括概念定义)有没有关系?
上述和更多的提问,是招募选拔研究所需要的。即使是只关注招募选拔的具体操作,多思考一些问题,也能使职能操作更好地知其然。
前些天中人网举办了2007年会论坛,请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国维先生。张先生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破译企业文化密码”的演讲,演讲稿刊登在中人网上。读了张先生的演讲稿深受启发。他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以及误解的原因,对企业文化不同阶段的划分,对企业文化的密码、企业文化的真谛都做了精辟的阐述,读了以后收获很大,深为折服。看的时候我就想,我们对招聘密码、招聘的真谛能研究的这么深入吗?
话说回来,因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感兴趣,所以才抽空到中人网BBS上时不时看看,主要目的还是是向各位HR专业人士学习。在感谢回帖朋友的同时,还希望继续与网友继续沟通,以求进步与提高。我这个帖子联想的有点远,待以后有时间,再与网友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谢谢诸位网友。
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我个人认为不太赞同这种观念,因为人员招聘的学问比采购要大的多哦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我认为是的。1、从起到的作用或者功能来讲,二者一样。招聘人员来做什么?帮助企业实现部分功能,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吧。采购商品是来做什么?帮助实现部分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区别。
2、两者都是工具,不过一个是不能说话,只是在无条件执行指令;而招聘的人员则是在理解指令的基础上主动性的展开工作(这部分员工还是有“完成目标”的主动性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3、两者都能帮你成功,也可能给你带来失败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的“择人不当”。
4、在商品采购的时候我们会择优选购,货比三家;在招聘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择优录用”,层层选拔。
5、最重要的是我们谈论的是“招聘的本质是商品采购”,是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全部,只能分开谈论,不能将论题扩展到全部或者加上后续的工作。
RE:【2007年01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本质是商品采购
"招聘"与"采购"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很多不同点,招聘与商品买卖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理想与现实的误差
理想与现实的误差说招聘的本质是商品采购或不是商品采购,可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说的,标准不同,所以结论不同。
从理想化的角度说,人当然不应该是商品。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企业里所有人的共同发展吧?如果说人是商品,那企业发展对企业的人来说,还发展个什么劲儿?人都物化成可以买来卖去的商品了,发展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从理论上抽象地划分,人和人力是可以区分的。研究人力资源不同于研究人。不同学科研究人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主要是研究人力,即人的综合劳动能力,如何开发,如何管理等等。复杂的是,在现实中比如招聘过程中,很难把人本身和人力分开。
现在人力资源理论探讨强调人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很多文章都在说,将中国企业传统的人事部门改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中国企业更重视人力了,是很大的进步,因为已经将人力当作资源来看待了。这种看法对吗?把人力当成资源看待就是对人力的重视?人力等于资源,资源等于商品,人力就等于商品,这不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结果吗?除非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商品,概念偷换了。
人当然不应该是商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情感管理都强调的是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社会越进步就应该越强调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相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不是商品,但人力是不是商品?人的劳动能力,人的脑力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劳动能力,人的综合劳动能力是不是商品?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应该把人当人看,不应该当商品看,招聘也应该这样吧。但当今现实社会所有企业招聘人才时,都是要支付薪酬的,而且是“按质论价”地支付不同的薪酬。这一笔笔薪酬款付出去企业得到的是什么(我们不说买,因为刺耳)?至少是这个人的劳动使用权吧,或者说是这个人的综合劳动能力。当然企业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这个人的全部。八小时以外的人力有的企业是得不到的,想得到也行,企业另付加班费就是了。
虽然企业不可能买到人的全部,但可以买到人的八小时以内的综合劳动能力,这应该是事实吧。所以,人的综合劳动能力等于人力,企业出资买到人的综合劳动能力,就是买到了人力。人力既然可以买卖,就可以说是商品。招聘是为企业购买人的劳动能力的,那么招聘不就是商品采购吗?
如果说这个推理是错误的,那么错误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