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淘2008 发表于 2007-9-5 13:58:00

[转载] 做真正的企业文化工作者

企业文化在几年前我曾任职的一知名企业内实际操作、接触较多,我负责品牌工作,但这家企业把企业文化没有放到人力资源部下,而是放到我的职责之内,是因为董事会认为这是一个价值观方面的工作,品牌需要内外兼修,所以必须同行。
    刚开始,我把企业文化看的比较简单,受了彭剑峰诸多熏陶及实际操作之后,并结合人力资源部薪酬方面的共同工作,才相信这真的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并且仅此而已,既不可忽视其作用也不可夸大其能量。坐了更高的位置来看待企业全局的问题时,更是感受颇深。

    “以人为本”从概念上说是正确的,企业文化终极为利益服务也是对的,因为前提是“企业”,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小企业以“人”为本这个“人”字,往往就是一把手或少数骨干,他们的价值观成就了企业的价值观的主线。企业再过了5000万及发展3年这个阶段性的门槛之后,往往企业文化不再代表某一群体的文化,甚至无法代表最高领导者的文化,代表的实质是一种企业习惯,或者叫惯性。

    我们拿BBC罢工潮来看,新总裁需要长期执行铁腕的裁员行动,几乎每个部门的员工都参加了罢工,其实参加者很多都是没有被裁之忧的,他们的参加当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有人要打破运转多年的企业惯性,这会让人产生不安,并会与保持一致多年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新总裁能否依靠董事会的支持及铁腕战胜这种惯性先不谈,但我们能看出这种惯性可怕的力量。西南航空作为企管方面的经典案例,我们仍需换个角度辨证来看。很多航空公司模仿它的模式来运作但大多失败了,这是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但也走高端路线的航空公司经营很好,甚至它们的文化与西南航空是相反的,除了经营模式,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中性——无好坏之分。成功者相同的是,他们围绕着一个各自一个好的传统往深度在做文章,并没有因为911立刻打破企业好的惯性。

    在现实中,一个企业面对累积多年的问题,总是会采取很多解决的办法,但总是感觉使不上劲,石沉大海一般,这就是改革与惯性的碰撞。很多没落国企的主要问题除了制度之外,就是职工脑中没有改变的价值观,表现出来为一种惯性。

    企业文化没有褒贬之分,也无套路章法,所谓企业文化工作,个人认为,除了参考理论学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先认清、确认企业的惯性,褒的就采取一些好的点子锦上添花,稳定其的延伸,贬的就是需要企业最高层的一致行动进行铁腕改革,战胜后调整轨道。惯性并非不可打破,只是付出的代价划不划算的问题。

    温水中的青蛙会逐渐死亡,但从温水中立即拿出来丢到冰水里或者沸腾的水里,它会立刻死亡。郭士纳说:大象也会跳舞。IBM成功了,我们拜膜的同时也需要看到,这是惊险的一跳,能完美驾御的能有几人?

    对于中国的管理者而言,在这一跳之前,首先了解自己的企业后再看看是否能驾御。

    其实,无论是咨询专家还是企业管理者,指出企业文化的问题很容易,但真的行动起来,比任何企业内需要做的工作都难。还有,企业文化种种的理论学说,看看归看看,如果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企业拿来就用奉为经典,会害死企业的。

    我个人一直很反感某个理论搞的象大一统一样,仿佛照办都会得到所描述的蓝景。最可怕的就是在企业文化这个领域内,作为管理者去盲目崇拜西方理论,一种价值观的东西,外企、私企、国企、合资……,能一样吗?

    一些学说化的东西本文就不说了,看到不少争论什么“先建设企业文化还是先做战略”的问题,扯些较真揪小尾巴的学术辩论,毫无意义,这种人可以写报告,千万别让他做企业文化工作者。一个小孩要长大,只能在他成长过程中一直的修正其身,扬长抑短,怎么先设计他的未来再让他这么长大呢?有人这么做了,但实际中,这种孩子长大后往往属于心理有问题的那种。

    企业文化也是一样,需要尊重惯性。理论的探讨、争论都不为错,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无视小路、踏踏实实走阳光大道的好,这不是中庸之道,只是因为这是企业文化。用户“论坛管理员”于2007-9-5 14:46:00编辑过此帖。

☆㊣乐☆ 发表于 2007-9-20 10:26:00

sunzjhrd 发表于 2007-9-20 16:11:00

RE:[转载] 做真正的企业文化工作者

说得很好,继续。

saicenth 发表于 2007-9-29 15:09:00

RE:[转载] 做真正的企业文化工作者

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很难!希望能推出更多的佳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 做真正的企业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