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培训主持的语言艺术
让学员们想象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自己的身体只是一个皮囊、一个舞台,三个人轮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而每一个和我们交流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人,是三个人。学员就基本上能够理解人格的这三个概念了。在理解概念后,就可以构建交流模型,让学员看到从人格分析角度展现的交流规律。刺激和反应在P-A-C图表中成平行线时,这个交流是互补的,而且在理论上可以永远继续下去(见图一);刺激和反应在P-A-C图表发生交叉时,交流停顿。张三、李四在做交流,实际上在场的是六个人,就是人格中的六个部分。
而交流的第一个原理告诉我们,在沟通中,当一个人处于“父母”人格状态,处于教育和批评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沟通的对象如果能够判断其所处的人格状态,那么就不会造成沟通的断裂或者不愉快。比如,客户在投诉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处于“父母”的人格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受理人也处于“父母”状态,指责客户使用不当,指责其不讲理,将会造成沟通的不愉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要保持沟通顺畅,就必须是平行线沟通,而在沟通顺利的基础上,保持沟通的高效性和愉快性,最好是“成人”——“成人”互补式管理,尤其是在工作当中。
回复:培训主持的语言艺术
二、运用学员们熟悉的案例、对话让他们感受、分析,一方面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另外一方面锻炼他们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列举一些特定的平行或交叉对话,让大家一起来分析每一句话是“人格”中的哪部分在讲话,对话是交叉还是平行的,为什么可以进行下去?为什么进行不下去?大家一起来分析。
三、让学员自己提出案例、进行分享、追踪,体会如何通过人格分析来促成沟通问题的解决。
在一次培训中,一位学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沟通问题:公司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员工统一着装。他有时候会忘了打领带或佩戴胸卡,每次公司文化建设部门的同事过来指正时,他都火冒三丈,而且心里很难受。学员可以就这个问题分组讨论:那个火冒三丈的人是“谁”,是人格中的那一部分在起作用?原因是什么?他现在能做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经过现场的询问、跟踪和分析,发现这个学员在小学时候有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学校要求穿能够扣得上的衣服上学,他因为家里贫困衣服破到扣不上,就借了一件女式服装穿,受到了其它同学的嘲笑。所以,每次别人谈论他的穿着,他就想起小时候的事,会很恼火。人格分析理论认为,所有曾经的感觉不能够被消除,但可以在类似事件发生后重新做决定、重新感受。所以,我们就现场询问其他学员:“你们觉得这个事情,小男孩做错了吗?”大家都说他没错,是嘲笑他的人不对,还有学员表达了对男孩的佩服之情。这个学员很感动,大家的鼓励和分析让他自己体会到了轻松释然的感觉,这个感觉被记录下来,当下次有人再指正其着装时,涌上来的可能就是轻松的感觉,沟通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通过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学员就快速掌握了整个人格追踪的方法和步骤,也学会了一种从深层次去认识和解决沟通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