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第五项修炼——团体趋同
《超越争论》中介绍的团体趋同是对活性系统理论模型的补充。活性系统模型提供的是组织控制论原则,团体趋同添加了比尔对人们参与组织活动的理解。这一概念是为了组织规范的,指导性的,战略性的规划以及其他创造性的流程。它要解决的是团队有效工作的问题。它说明了建立什么样的工作流程,可以使团队成员人尽其才,同时受益于团队动力学的协同作用。潜在的模型是一个正20面体,有20个面,30条边,每条边代表一个人。团体趋同的“信息集”包括了30个人。这30个人对某一领域有着同样的参与愿望与兴趣,他们愿意进行研究讨论,制定政策。用一个协议来建立一个内部网络。这个协议的作用就是要确保出成果和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个协议由确定问题,拍卖议题和判定结果组成。
确定问题阶段鼓励信息集制定一个会议议程。会议分为5次,每次准备需要4个小时。然后信息集同意了12个议题。信息集努力建立一个自组织的系统。
拍卖议题阶段,信息集的30位成员中的每位得到两个要讨论的议题,这两个议题出自前一阶段的12个议题。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尽可能得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议题。围绕议题,5人一组形成不同的小组。每位成员同时还担任另外两个小组的“批评者”。这样,每位成员就拥有4个角色,等于团体趋同活动中有了120个角色。
判定结果阶段,信息集针对议题展开讨论,对议题进行深化和总结,得出最终的郑重声明。至少要经过3次的反复辩论,每组的5个成员和5个批评者至少要进行3次讨论。小组成员大约花30分钟对议题进行讨论,批评者倾听;然后批评者用10分钟左右时间提供评论和建议;草拟郑重声明。
当小组成员和批评者参与其他组的会议时,可以得到信息,概念,印象。辩论在意识的网络中反复进行。大家的辩论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不绝于耳”,这种气氛之下,只有群体意识,没有等级之分。比尔认为,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团体,是共享式民主的最终形式,因为其中每个角色都与其他角色一样重要。
控制论是一种跨领域的活动。控制论关于沟通和控制的主张见诸人类的思想的各种形式(从生物学到“组织与管理”再到国际关系),而且见诸所有形式的人类行为(从工程到规划再到国际关系学)。控制论为3种系统方法奠定了基础,包括贝塔朗菲的开放系统论,比尔的组织控制论,圣吉的系统基模。控制论不是系统思考的整体说明。在建立对人类环境重复理解的过程中,系统思考超越了沟通与控制的原则与基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