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第五项修炼——问题,难题,窘境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管理行为一直被视为“解决问题”的线性流程。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将它们当做独立于情景、可以被解决的真实的东西。如果找到一个解决方案,那么就可以理清组织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使它们回到常态。然而,在这种观念下,包含种种难题、充满张力的情景被简化为一个貌似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概念的“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它不能恰当地代表社会情景,所以会误导人们的行动。多流程的难题管理被引入到实践当中。有些人认为,对相互关联的多种难题进行管理,远比任何“解决问题”的流程更切合实际。更多出现的是难题是非“问题”,因为对于影响他们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体会。所以,难题管理也陷入了窘境。
针对相互关联的难题进行辩论,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相互了解,以便能对相互心智模式有更全面的理解。然而,如果以为通过辩论就能够全面了解,那未免太容易了。很多因素都会妨碍开放和有效的辩论,诸如内心力量,文化力量,知识-权力力量。如果未能意识到这些危险,那么他们会认为,观点之间的一致或妥协是相对容易达到的。他们要参与深度会谈,但在未对深度会谈这一过程的性质有全面了解之前,就可能开始寻求共同愿景。
所以,作为概念的“难题”也有“难题”,即它也有些以偏概全。它会以以下方式误导人们行动。在相互关联的难题进行辩论时,人们会将这理解为一种自由谈判,而且认为在谈判过程中不会遇到窘境。因为人们认为难题虽无法解决,但可以被融化。人们认为张力会在谈判中消失。然而,谈判可以使各方相互了解,但是不能保证人们敏感地意识到深藏着的窘境,而窘境常常会突现出来。由于相信可以在共同体验中进行辩论。谈判不再重视个人的体验,那正是窘境发生的地方。
在描述情景时,与“难题”相近的一种概念就是“窘境”。出现窘境是因为,体验是个人的,所以每个人会以不同的方式体验难题。体验和解释的本质就是这样,所以人们会与朋友,同事,伙伴形成完全不同,不可调解的见解。如果极力将大家推向一致或妥协,个人体验和见解的多样新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之所以引进“窘境”的概念,是为了刺激对个人体验的认真探索,并在同时找出可能的方法,以用建设性的方式保护和共享这些体验。
当然,“窘境”也存在“窘境”,那就是根据定义它们是无法解决。这不是说,人们应该感到失望,应该转身缩回只有纯粹体验的自由生活中,不必针对窘境采取什么行动。有嘲讽意味的是,自由生活是不设防的,可能屈服于压迫性质的权力结构。这样的话,窘境就会被压制和控制。然而,人们可以做些积极的事情以防这种情况发生,方法就是对窘境做更深入的探索,并了解处理窘境的明确方法。在这个地方,系统意识和随之对界限的认可走到了前列。界限判断尤其是每个判断的道德性,非常重要。
顶了{:4_78:} 看了,学习了 {:5_285:}有人说这篇很难明白,究竟是不是? 真不错!!! 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的确弗勒德的这本书非常费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