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夺冠 引发中国运动员选拔培养体制改革的热议
[节选转载] 李娜法网夺冠 引起的网球人才培养体制的热议李娜在法网中实现了大满贯捧杯的梦想,振奋着每一个国人。李娜说:“我希望我的成功,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投入到网球中来,这也是我努力打球的动力之一。”
但是,中国女子网球“小花”的现状,表明中国网球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远未走上正轨。
中国网协前副主任高沈阳曾告诉记者,想要在一个项目中占据优势,保持强势,一定基数的人才库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俄罗斯红粉军团为何能够持续笑傲女子网坛,因为她们有着一批批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而历数中国的网球人才库,在世界排名第51位至150位这一体现网球后备实力的区间,只有“小花”张帅、韩馨蕴等极少数选手,多数选手都在200位之外。难怪中国网协掌门人孙晋芳称,中国女网的人才结构并不完善,呈现出的是基础贫瘠,顶部尖子突出的“畸形”状态。
孙晋芳:改革培养机制步伐加快
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的庆功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她表示有了李娜成功的经验,中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改革步伐可能会迈得更大,让更多的运动员像李娜一样飞起来。
李娜在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虽然单飞了,但是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青少年时期举国体制的培养。孙晋芳对此表示认同。她说中国运动员大多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成长。但当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翅膀长硬了的时候,应该放心让他们单飞。
孙晋芳强调,举国体制走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要有创新。网球项目一定要符合网球的规律,融入到国际的发展潮流中。在2008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是正确的。李娜成功的经验可能会促使更多的人来走这条道路。但首先他们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具备飞起来的能力。
前几日看了一份年度招聘的总结,实际上企业一年下来有近40%的岗位是内部培养选拔起来的,特别是针对中、高岗位。就想到了内部人才培养,梯队搭建以配合内部招聘选拔的问题。
国家运动员的培养需要创新的体系,企业也需要创新的思路,目前可能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培训、轮岗了。
还有更好的企业关键、中高岗位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创新吗?讨论一下,无论是否可行,重要的是思路的开拓。
本帖最后由 芋儿 于 2011-6-7 17:35 编辑
同意.
举国体制也好,单飞也好,放在合适的时间,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而对与企业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
合适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宗旨在于人才的开发、人才效能的实现。 很不错的议题,支持一下。 回复 1楼 芋儿 的帖子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选拔符合企业发展规律需要的人,确实是和网球人才一样的头疼的。从外部引进上,个人认为失败大于内部培养。
但是,内部培养上,能出现类似李娜这样的人才,却又寥寥寂寞。
在这两点上,须要我们这些HR继续探索有效之路。任重道远。
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是我们作为HR管理人员时刻关注的,容器里的水只有存贮了,才能随时取用,如果等用的时候再去想着存贮,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积极与正确选择的过程,好的人才需要从开始就注意到适合与不适合,凡事做到防患于未然。 内部培养人才更容易上手 实际上,内部培养的人,要更加了解企业,企业也更加的了解他
个人的晋升,得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会让人更加忠诚于企业
个人认为,空降兵是需要慎用的,一个人在企业干了三年、五年,并不希望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他也希望进步,发展,希望得到领导的提拔,而许多领导并没有看到这些人身上的潜质,也没有用心去指导和栽培,有了空缺的管理岗位,却用外来的人员。内部的人看到多年辛勤也无法得到赏识,自然不会再去努力工作,会得过且过,或者跳槽。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梯队人员的建设,让好的人才能够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出来,给予希望,给予平台。企业的中高层,身系企业的存亡发展大任,只有真正把企业当成家的人,才会更加珍惜,也会建设的更好。 李娜的确掀起了今夏的第一轮热潮。
她的单飞让中国人有了更多更高飞的愿望。但如果想要借势李娜兴旺一项体育项目,也是很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何在这个领域建立和完善培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资源支持。
于一个企业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英雄的诞生可以成为行业标杆,但企业更多的是要凭借团队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
就一个法网冠军,就出来了那么多领导谈感言!
如果,李娜这一次的拿到法网冠军,说明我们网球培育机制的成功,
那么,如果李娜这一次输给了沃兹尼亚奇的话,就代表这个培养机制是错误的?
教育培训,最怕的就是这样的急功近利、生套硬搬。 这几日正在为此事烦心,哎!~人才梯队的建设, 还需要他配更多的内容!胜任力+绩效+岗位分析+职业生涯规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