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数据创造HR价值(转载)
看到一份关于“用数据创造HR价值”的文章,分享如下:人力资源部门如何通过数据、模型等量化工具为决策者提供更“给力”的支持?
如何衡量HR(人力资源)的价值实在是一个难题。哪种招聘方法效率最高?培训到底能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大收益?如何激励员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难有精确答案。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在用人问题上,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判断,而是越来越期待数据、模型等量化工具为决策提供更“给力”的支持。决策者对HR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相当感兴趣。因此,如何量化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类数据
反映人力资源现状的事实数据 。例如人员数量与结构、学历、年龄等,可以展示一定时间段内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况。这类数据收集起来比较容易,分析起来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讲,每月提供此类人力资源数据报表,并与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让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现状有一个概览式的认知。
反映人力资源活力的动态数据 。例如招聘周期、招聘完成率、员工流动率、核心员工流失率、内部流动率等。动态数据可以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组织的活力状况。较短的招聘周期、较高的招聘完成率可以反映组织“入口”的健康状况。而合理的员工流动率、较低的核心员工流失率可以反映组织“出口”的健康状况。内部流动率,如员工换岗、员工晋升或接班人计划等,可以反映出组织内在的活力。
动态数据的收集也比较容易,关键是组织要沉淀数据,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内部及外部的对比分析,才能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活力有客观的评价。比如分析发现一段时间内某个岗位的招聘周期变长了,HR及用人部门就要坐下来分析。是市场供给减少了,还是市场竞争激烈了,还是人才定位出现偏差或其他原因,之后才能找到对策。这类监控数据,就像反映组织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随时可以给管理者预警。
反映人力资源质量的分析数据。 例如人均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分析数据,可以深入了解组织的效率,反映人力资源对业绩的作用,也是影响人力资源及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
这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需要模型支撑,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同时,这类数据的分析也最富创造性,对组织业务的影响最有参考价值。比如分析发现,员工满意度越高,客户忠诚度也越高。这就引导管理者将资源重点放在员工满意度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提高员工满意度。一旦员工满意度有所下降,管理者就要检讨和反省背后的原因,并拿出应对措施。再比如分析发现人均效率下降了,通过人员预测模型发现公司的人员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此时公司的人员战略目标或许需要由“增员”转向“减员增效”。
人均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有标准的公式,需要HR与财务配合,共同完成。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也有一些成型的理论和模型,比如盖洛普Q12等。关键是选择那些经过时间和众多组织检验过的模型,并坚持在组织内推行下去。有历史数据的沉淀,才有对比分析的意义。
如何着手数据分析
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点问题。 HR管理模块众多,从战略规划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等等,可能处处有问题,能进行分析的地方也很多。但资源有限,要使人力资源分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应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点问题。何为重点问题?公司战略需要的指导性或支持性分析是重点,目前最影响业绩的问题也是重点。
要有业务导向。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不能孤芳自赏,必须服务于业务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从事数据分析的人员也需要有销售、财务的敏感性和基本的知识,这样才能将HR与业务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已有资源开始。 HR部门手上有很多现成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入手,先一点点地做起来。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数据与业绩关联起来。这确实需要创造性,并投入精力。基本的统计方法也是需要掌握的。
坚持下去,要有沉淀。 一旦决定要做分析工作,就要将它融入HR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去,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且这个工作一定要有持久性,任何一个时间断面上的数据都难以单独进行有效的分析。组织内部历史数据的沉淀在评估和预测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破常规,不断创新 。例如,谷歌通过研究发现,好的管理与人才保留率和团队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他们借鉴心理学方法进行双盲面试测试,识别出最好的经理表现出哪些关键行为。结果发现,好的经理身上存在8种行为以及5个需要规避的陷阱。他们将这些发现纳入经理培训计划和辅导教程,并给经理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类似这样的创新性研究将有效提升HR管理的专业水平,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看完这篇文章,感觉对于第一、二类数据,许多企业都在做定期统计和分析。
疑问:
(1)、 “员工敬业度” 如何进行统计?
(2)、对于第三类数据,除了“人均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究竟还有哪些数据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优劣?
(3)、 如何从业务角度出发提炼第三类数据为企业HR服务?
本帖最后由 芋儿 于 2011-7-12 12:41 编辑
这个话题很棒,期待高人指点,让HR由虚的转成实的,再放到实际的运用中去。 很抱歉,这是我的弱项
在这里不敢信口开河的乱讲
还是等后面的高手出招吧
期待着向各位朋友学习
谢谢 敬业,有两种结果:
努力了,但是业绩不好;努力了,业绩也不错。
因此,一般来讲,在敬业的数据调查上,掌握过程是较为重要的。比如:自愿加班时间、根据岗位性质而决定的及时性、周度和月度以及季度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等。
人员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也是可以反映出HR管理质量的。
简单说这么几句,看看大家的。
{:5_257:}很认同这种思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工作转化成数据,比如,觉得前一阵公司的拓训办的不错,希望老板能肯定并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就在拓训总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各部门精彩的发言全程录下来,并把满意度反馈意见制作成图表。。。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平日里老板对流失率什么的都不太关注,近期,也有打算把招聘成本及流失率的数据也慢慢整理出来,变成可衡量的数据,变的更有说服力,这得根据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定。。。需要不断的摸索吧,总言之就是要进一步得到领导的肯定支持以及重视,其他方面暂时还未涉及,坐等大家发言{:5_247:}
本帖最后由 wo2wojia 于 2011-7-12 13:13 编辑
不错的分享.hr在企业中要充分的运用数据来支撑整体人力资源的工作,让老板满意.老板满意了,你就有坚实支持的力量! 这些个就是“人力资源盘点”的内容,借历史数据来做未来的人力资源策略与规划。
只是各机构采集的数据类别不尽相同,后两问题提得好!! 有些东西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真的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等待高手解答。 这个话题很好,其实个人觉得不是用数据创造HR价值,而是用数据说明HR价值。目前一、二类数据有做,但是第三类数据还没有涉及。
(1)“员工敬业度” 如何进行统计?
敬业度是工作态度方面的,真的比较难以量化,个人觉得工作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敬业度,因为一般来说工作敬业的员工绩效都不会差
(2)、对于第三类数据,除了“人均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究竟还有哪些数据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优劣?
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优劣,暂时还没有想到其他指标,但如果有同行业数据对比可能会更加有说服力些
(3)、 如何从业务角度出发提炼第三类数据为企业HR服务?
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想好答案。。。
——供大家参考 现实工作中,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招聘会去招人,很多人事部门的人员就只是等求职上门,而不自己主动些,其实很多求职,如果没有充分的信心的话,他是不会到你的展台来的,等等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