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鞋套”看看管理的灵活性
昨天,家里更换新热水器,因为信任所以选中“海尔”。下午五点半,安装师傅来了,一进门就准备穿鞋套,父亲说,不用穿,家里等会儿要打扫的。师傅一定坚持套上鞋套才进大门。在工作期间,我与他聊起海尔的管理制度来。他开始说,制度是很严格,给我说了一堆的规定,后来就说到了“鞋套”。他是这样说的:“海尔的规定很严格,但是不灵活,比如穿鞋套,公司规定是:必须穿。今天上午我去了一客户家,他们家还没有完全装修好,也是让我不用穿鞋套,但我还是穿了,客户就说‘你要穿就穿吧,免得把你的鞋子弄脏了。’当时,我都不知道是穿好还是不穿好。”听完后,我们跟着一起笑了。这里,关于海尔“鞋套”的规定,谈谈管理的灵活性。中国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企业的规章制度,都喜欢用“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下”用词,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灵活度,但同时,也给制度的执行带来了空子。国家干部就有了以权“酌情”从中“谋私”的机会,也给了企业领导以人“酌定”从中“谋和”的境遇。哪管理要不要灵活呢?亲爱的各位HR精英,你们觉得呢? 想起来割发代首:《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里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张绣:
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 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后人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这段故事并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源自于正史《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一段《曹瞒传》:
(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在古时候,古人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也算是比较重的惩罚了,等于砍头治罪。我倒是认为,在管理中,对于制度的执行上,只要找到类似的变通行为,那么,当制度的死规定行不通的时候,就可以变通的!变通的行为或者事情本身的性质与制度规定的性质程度一样,那么我认为是可以的。 中国式的管理。
我觉得该灵活的地方得灵活,不要死板。该严格的地方得严格执行。
中国是个讲人情化的国度,太死板很容易得罪人。
灵活度的把握很考验人的情商。尺度的把握没有一定的标准。靠自己去领悟……
制度要严格,执行要灵活 {:5_257:}支持楼上的观点 管理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不影响原则性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应用,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是个讲人情化的国度,太死板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追求灵活性、 将在外,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 我觉得该灵活的地方得灵活,该严格的地方得严格执行! 个人认为灵活性还是必要的,但掌握的权限应该有度,一般来说,基层员工的灵活性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到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