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小企业要学习大企业的规范运作模式,探索适合自己、适应市场规律的成长方式,才能一步一步做大做强。笔者从业15年,一直都在大企业就职。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进入了一家小公司,而不幸的是,我只呆了半年时间。进入的原因很简单,是该公司总经理的一句“来帮我把公司做大”的话,让我感动得五体投地,从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更加优厚的待遇和更加优越的办公条件,好象为了某个远大理想,放弃这些凡夫俗子的欲望,很值。我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工作。可是,进入不到两个月,我感觉这样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要把公司做大很难,但仍然没有妨碍我充满信心;再后来,干脆感觉,这样的公司只能勉强生存,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丧失了信心。同样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总经理一句话:“我们终止合作吧”,我便在二个半小时内,离开了公司。而且,让我下决心,再不去这样的小公司谋职了。
这半年时间,对于立志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我来说,还是有一些收获的,至少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一直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有了某种感性的认识,从而也得出一些理性的结论:中国的小企业,没有“长大”的姿态。
一.不象在做企业。
一般情况下,小企业的经营风格,是由创始人,或者说总经理决定的,这个公司也不例外。该总经理在某中央部委供职12年,做到了处级干部,因此,该公司看起来象个机关。用一个自愿离职的员工的话说:在这里太安逸了,泯灭了激情。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就是会议多,不分大事、小事,也不分什么时间,总经理说开会就开会,几乎每次都让骨干员工以上的人都参加。而在会上,基本上是听总经理讲话,哪怕是讨论问题,发言的,也是少数。为此,总经理很苦恼,有一次,我们谈到这个问题,我斗胆进言:“首先,员工不喜欢开会;其次,您事先没有通知开会的主题,让员工没有考虑的时间;第三,开会的人,一定要与会议主题有切身的关联,正所谓是在其位,谋其政;第四,有时,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反而能让员工说真话,让您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公司没有任何的竞争气氛,也不鼓励创新思维,更没有任何的绩效考核措施,员工只要遵循总经理的旨意办事,一般就会万事大吉。总经理很勤奋,只要有时间,会对员工的每项工作加以点评,并贡献自己的意见,而这时的员工基本上不做解释,即使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会毫不吝啬地抛弃,采纳总经理的方案。对员工而言,这样更省事,又能讨好领导,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总经理很苦恼,不满意员工的工作成果,我又斗胆进言:“您的勤奋和您的工作方式,养成了员工的惰性,因为他们是在工作,而不是在拼事业。在公司的文化中,没有员工创新的余地。”
二.不能授权。
小公司因为小,所以一切事务均由总经理说了算,一切责任也由总经理承担。对于一个只求生存,不求发展的小公司来说,这种“一言堂”也未必不可;但对于那些有野心要发展壮大的小公司来说,这种模式会起到障碍作用。从总经理打算聘任我的那天起,其实就表明,他已经充分认识到授权的重要性,也做好授权的准备。但是,也许因为长期的工作习惯不好改变,也可能是对别人的不信任,更有可能是包括我这个助理在内的员工不够称职,导致他的授权失败。作为总经理助理,我没有丝毫的权利,有一次我在指导员工的工作时,员工的一句话让我百感交集,他说:“你做得了这个主吗?”我心里明白,总经理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总感觉我承担的责任太少,我非常婉转地说:“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的,有多大权力,才能负多大责任”。作为助理,我非常想多分担一些,看到总经理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总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原来我们的设想是,总经理多跑外,揽业务,做市场;而助理主抓内,搞好产品的生产和客户服务,以及人员的调配。但这种分工必须以授权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没能成功,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还是总经理一个人,助理一职实际上架空。
一位不能授权的领导,自己本身也累,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公司业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也会时时抱怨下面的员工、管理者不称职,全公司除了他一个人,都安逸、清闲。殊不知,员工也有抱怨,他们没有发挥才能的余地,没有职业发展的空间,没有创造的激情。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人员流失和解聘率高,人力成本加大,培养不出忠诚度高的员工,而对业务的发展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三.缺乏市场意识。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的企业,如果没有市场意识,不具备市场能力,其结果可想而知。该公司缺乏市场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公司基本上没有市场人员,有几位业务员,与企业的关系非常松散,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要说他们是否会理解公司的目标,就连他们需要推销的产品也只能一知半解。产品好销的时候,他们热情很高;感觉产品推销困难时,纷纷走人,有些连招呼都不打。所以,公司没法从这些业务员的工作中,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因此没办法进行市场分析。
其次,公司基本上不做宣传,仅仅依靠总经理的所谓政府资源进行市场开拓。总经理很得意他的关系网,也确实给公司带来过实惠。但除此之外,公司再没有任何的市场开发能力,其他所有的人都帮不上忙(总经理语)。但笔者以为,靠这种政府资源“起家”还可以,但要靠它发展,几乎是不可能。
第三,该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过程很简单,既不需要市场预测和分析,也不需要目标客户的调查,仅仅是总经理感觉它有前途,而现在还没有人做,基本上是靠“拍脑袋”来决定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该产品能有好的市场前景,因此也就不敢进行过多而且是必要的投入,让它处在死不了也活不好的境地。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总经理的矛盾很大,我总以为,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做,该投入的,就必须投入。当然,任何的商业投资都是会有风险的,有风险,才能有回报。
四.忽视制度的重要性。
在公司的OA办公系统中,列了很多制度。但刚进公司时,我没能找到关于作息时间,以及关于迟到、早退的条例,因为我发现有许多的迟到现象。另外,我也发现制度中,有许多不严谨之处。为此,我向总经理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入手。得到同意后,我起草了几个非常适应公司管理现状,同时也考虑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但提交总经理后,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原因是不需要那么复杂,能现在实用就行。我做了必要的解释,公司要发展,人员要增加,将发生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如果无章可循,会导致管理混乱。当然,没能最后说服总经理。
在公司的文件中,找不到关于组织结构方面的描述。原因很简单,组织结构经常变化,半年之内,变动了三次。也没有岗位描述方面的文件,员工的职责靠口头约定,更没有考核指标和条款。
至于其它深层次的规章制度,可能都没有考虑过。比如:最后一次组织结构的变动及业务重组,把项目承揽的任务归到技术部,但并未考虑出台任何与之配套的分配和激励措施。试想:如果员工揽不揽业务,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无关,他们会去费尽心机地找活干吗?这个艰巨的任务,还只能由总经理来承担,因为只跟总经理有切身的关联。
现在很多公司制度完善,关注的是“执行”。象该公司这样连制度都不需要健全的情况,应该不代表主流。“管理”就是要有章可循,这是经营企业的根本。
五.“成本”意识太过强烈。
主张成本控制,应该对企业经营有很多的益处,增收节支,才能不断创造效益。但是,“成本”意识太过强烈,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就未免是好事。该公司的员工受总经理的影响,办任何事,首先考虑的是“便宜”,不计效果如何,也不管是否会影响质量。举个很小的例子,公司为新产品印制宣传彩页,准备拿到某展览会发放,为省钱,要公司自己员工设计,也为了省钱,不选择高质量的纸张,结果,业务员回来说,他们都不好意思发给客户,因为别人的宣传品太漂亮了。换个角度想想,这里可能省下了一些钱,但对比产生的效果,无异于浪费。
因此,只有结合质量和效果的成本控制,才是有效的,才能带来利润的增加。
六.把员工只当成“成本”,而非“资源”。
从财务的角度看,员工是“成本”;但要从创造财富的角度看,员工是不折不扣的“资源”。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对企业来说,不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大的“产出”吗?现在很多企业在提“以人为本”的口号,目的就是使员工满意,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我相信,该公司总经理懂得这些道理,但却不容易做到。
首先,公司没有任何的奖励措施,哪怕是“全勤奖”,或者“有奖征稿”等等,稍微体现一点公司关怀的举措,都没有过。员工加班,最多能挣一顿晚餐。用总经理的话说,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殊不知,人是需要鼓励的,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工资刚好满足基本生活的人来说,很少的人民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人需要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得到肯定,提高自信心,这对提高他的工作效率,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的忠诚度。
其次,公司不做任何的员工储备,项目完成,立刻辞退多余的员工。殊不知,这在员工当中产生极不好的影响,一种“谢幕杀驴”的感觉。另外,当有任务的时候,着急招聘人员,又经历一个适应过程,无形中增加人力成本。适当的人才储备是必要的,在工作不太紧张时,适当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员工技能,也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公司要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员工,是那些忠诚度高的员工。如果能培养一批患难与共的合作伙伴,公司将前途无量。
综上所述,小企业要发展,必须有“长大”的姿态。如果企业的领导能意识到上述问题,并能够妥善解决,我相信就有了“长大”的基础,再凭着自己的好运气,一定能实现做大做强的理想和远景目标。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象大企业一样思考,象小企业一样行动”,非常喜欢。文章的宗旨是要大企业学习小企业的快速反应运作方式,提高增长速度,避免在成长的道路上,半路“夭折”。而我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小企业要学习大企业的规范运作模式,探索适合自己、适应市场规律的成长方式,才能一步一步做大做强。
同感
对于第二点——授权,本人深有同感。我的领导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要把小公司做大的人,我来这个公司也是因千里马感伯乐之恩的冲动。但公司太小,领导一直说要创建中层(执行层),让中层发挥作用,让他自己脱出来以处理更重要的事。他的确也有许多更重要的事。但是,要建起中层,授权是一个关键点,然而,他经常跨中层直接布置工作,他也常给我解释:是中层没有能力挑起这个担子。然而,招聘工作开展了几个月了,有能力的可以承担起中层担子的人却一个也招不进来。许多有才能的人了解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后也扬长而去。我现在真有些后悔了。也许我该离开了?!执迷不悟
小企业都有这种通病呀!
看来这家企业实在有太多问题了吧!能否用无药可救来形容?反正我是这么认为!其实企业的问题就是老板的问题,老板缺乏管理意识、没有脱离原本的管理作风来硬套在自己的企业上。其实也有很多小企业做大的成功例子,只是公司老板没有好好的借鉴别人,没有站在另外的角度上来看待自己的企业,简直是可悲呀!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那么多小企业,能真正长大的毕竟是少数优胜劣汰
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完全同意洁子的意见。本文分析得很透,很具有代表性。下面我说说我的想法吧。1、对于洁子的看法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甚至是一些国营企业也如此,本人也曾在这类型企业工作过,对洁子的看法深有同感。
2、中国企业法人本质上缺少企业管理知识,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文化理念落后.官本位文化思想较重,很多事情是喜欢唱高调,说一套做一套,即没执行力,把企业当作机关,开会就是做报告和搞演讲,而不是像洁子上述所说会议的本质是什么,开会要解决什么和达到什么。
3、中国企业领导有三拍,一是拍脑袋决策,二是拍大腿后悔,三是拍屁股走人,考虑问题从不长远考虑,不着眼于企业战略和企业长远发展,可以形容成中国领导经常对于管理是抓住一条大腿当大象,最容易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
4、中国企业只要一大了,就会把企业当作机关,岗位层级多,等级多,处处讲资格、讲个人威望,我曾亲眼目睹地有一家企业老总从他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去,前后叫了三四辆车给自己开道,去公司检查工作就像迎接外宾一样,提前几天通知作准备,老总一到,员工立马停止工作给老板行礼,且可以叫一个班组停止工作为老板擦车.
5、中国人不会轻意授权于人的,因为他们怕自已没威风,没权力感,自己所有事情一身挑,可说明自己有能耐,有本事,有权利.
他们有的将企业当作老婆样,不允外人插入;有的是将企业作为儿子一样,小时候关爱有加,大了就无力管了,由他们自己自生自灭;有的将企业视作猪,养、一个买一个。
6、中国企业老总还没把企业经营成一种事业,有点仅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谋生,有的是为了政治资本,有的是为了名气等,很少人认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生和事业。
7、我们因受儒主道辅文化洗礼较深,在管理上是面子第一,不得罪人,不提倡个人能动主义,而提倡中庸。有过错时就讲宿命论和五伦思想,而不讲其制度。用户“macong”于2004-12-1 9:54:13编辑过此帖。
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呵呵,一篇文章能激起诸位更深的思考,能达到与君共鸣,对这篇文章的价值来说是值了!谢谢macong的诤诤直言,对小企业解透的很彻底,不过,嘿嘿...这篇文章是他山之石,我搬来与大家共赏的。惭愧!
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的确。我在学习中小企业管理时,就可以感觉到这个问题成了一种通病。一个小企业想要做大,要从不同的角度做起。从人事管理、规章制度、薪酬管理等一系列的方面去做。洁子所说的那种,是不敢让员工放手去做。授权成了一个问题,要 是我在这种小公司工作的话,是无法给我以成就感、事业感的。
有很多事情很难说
我觉得,小企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或者说能够生存到今天必然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的规章、制度、流程都应该顾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果说用大企业的模式硬往小企业上面套,那就是套的人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问题。RE:中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幸灾乐祸,是他们的通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