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春节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总的感觉……
好象在北京过年的气氛不如在家浓。在家时,过年一定要穿新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铺的盖的全部都要换成新的。北京人好象没有这些讲究。另外,在家里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天黑前一定要离开娘家的,初二才能回来,北京的同事大年三十有些就是在娘家过的了。地方不同,过年的讲究也不同。
RE:北京人过春节
北京年的过法,也应叫做北方年的"过"程方式.我也学习一下管理员,参与一下
北京的年俗春节,按我国的习俗讲,又叫过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元代以来,即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便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流长,格外丰富多彩。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富裕人家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苡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一般的平民百姓搞不起这样的排场,但也要熬上一锅腊八粥表示表示。临近腊八,粮店里出售腊八米,清代北京雍和宫内,还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每年这时侯也大派用场。北京施粥的各个粥厂,平日里施米粥,而腊八这天粥里要放红枣。在民间,还有相互馈赠腊八粥的习俗,不过一般仅限于至亲好友之间作为馈赠礼的腊八粥更加别致:粥面上常用核桃、松子堆起个小狮子,用山楂糕插上一小丛香菜,做成个红艳艳的小萝卜,图案精美,别具一格。通常,腊八粥熬得比较多,腊八吃一些,余下的放置室外冷冻起来,随吃随取。有的人家,腊八初八熬的粥,能吃到来年二月初二。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清水、料豆、秣草。据说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更讲究的人家,还用黄纸剪成灶王爷升天用的天梯(称“千张”),还要供上纸糊的元宝和从香烛店里买来的红蜡烛:祭灶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人们相信这样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在玉皇那里讲坏话了。百姓们祈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没有钱供红烛、糖瓜的穷苦人家,祭灶时也要供上清水和草秸,点燃一炷香,恳请灶王爷多多包函:“小的今年没有落儿,明年请吃关东糖”。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过小年儿祭灶王爷,各家不分老幼,只限于男子。二十三把灶王爷送上天,传说七天之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日为“扫房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迹。北京人尤其讲究把箱、柜等家具上的铜饰擦得锃亮。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足,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吉祥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以及神龛上丰饶的供品,更展现出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过年是喜庆欢快的,但对穷苦人家来说,却难如过关,因为债主们要上门讨债了,民间俗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即煮饺子)”。意思是说一熬腊八粥,讨债的就要上门了,小年儿前后是债主崔债最紧的日子,到年三十夜方能解脱,这样饽饽就成了救命信号。可是饽饽要腊月三十夜里才吃,因而从腊月初八开始,无钱还债的人便终日惶恐,必要时还要外出躲债。旧北京,澡堂是人们躲债最方便的去处。按照北京民俗,债主不能去澡堂讨债。澡堂谐音“早搪”,即早把债主搪至门外之意。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家院子的地上,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敲响时,各家的素饽饽(即素馅饺子)也下锅啦。民间还抢勺把占卜的习俗:煮三十夜饺子时,用勺在锅里转几下,继而放开手,任勺自由转动,等转动停止,便按照勺把的指向往外走,听到人说话声即停步转回。据说听到好话一年吉利,听到坏话一晦气。
RE:北京人过春节
台湾的年俗腊月二十七日时近年关天天忙:台湾过阴历新年,总是保留着闽粤老家的习俗。所谓“过年,”乃自腊月二十四小年算起,到新正初五为止。其实,自腊月十六“尾牙”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算过年祭灶过后,年关在即。二十六、二十七日两天打扫屋内外,二十日以后,家家尘封已久的蜡台、果盘、宫灯、纱灯、彩带一齐出笼。年货也要及早备办的,因为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又不开市。
腊月二十八日做甜[米果]好过年:二十八日是神回府的日子,家家摆上果供,上香鸣炮,表示虔诚接驾。主妇们忙着做年糕,也就是做“[米果]”。依照台湾风俗,丧家不可以做甜[米果],由亲戚赠送。
腊月二十日屋里屋外朱红一色: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当是最繁忙的一天。首先在大门的两根门柱贴上春联,接着还在门扉上、厅堂上和米缸上,甚至在养家畜的栅栏上、也都要张贴对联。年画也是大家拿来点缀家庭的好材料,台湾的年画以民间信仰的神明图像居多。过年来本来就是讨吉利、凑热闹的时辰,中国人一向把红包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都爱用红色来制成各种点缀品、象联、画、灯、烛、彩、花等几科朱红一色。
腊月除夕围炉守岁共叙天伦: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通称“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阖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便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年菜,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羁族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们为长辈添福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的福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大年元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夜半初交子时,炮声响成一睡,这一是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元旦,全家都起个人早,大门口结彩挂灯,厅堂上摆饰花卉。过午夜,以甜菜、甜料祀神祭祖,燃放鞭炮,开门大吉,这叫做“开正”。黎明,男女盛装往寺庙上香,人们竞求早到,半夜里烧“头香”。满街是新互赠红包。由三四人组成的“喷春队”(以唢呐为主),挨家挨户去吹奏吉祥乐曲,家家赏以红包。不过,都市里“喷春”早已消声匿迹。
大年初二女儿偕夫回娘家:初二,出嫁女儿要归宁省亲,而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归宁时随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三闷在家里睡个饱:传说初三为:赤狗日,赤狗是[火票]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因此这天不出门、不宴客为妙。可以闷在家里睡包饱。
大年初四接神要迟:驻在家户间的诸神,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大年初四再回到各家户来,是接神的日子。过午以后,上供牲醴,并烧纸钱、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坐在所烧的神马背上返回下界。
台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昌接神仪越迟越吉利之意。
大年初五开张大吉祭财神:“初五隔开”,闽南语“隔开”是表示自元旦以来的热闹与游兴,到此应该告一段落,神前的所有供品可以移开,惟有柑桔塔,要等到元宵节才能拆下。屋里自初一起所积存的垃圾,今于也可以清除。就这样,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生活步调了。这一天,又是祭财神之日,各行业都备办五牲,求财神爷赐福。
大年初六期盼更好的明天:新年歌里的“初六挹肥”,是说从初六起一切恢复常态,正式开始工作,也照常清运粪肥。在初五以产,据说即使再穷,也不能烧稀饭,到初六以后,就没有禁忌了。
摘录自《中国民俗大观》 广东旅游出版社
返回目
RE:北京人过春节
苏州除夕的寒山半夜钟苏州有一个古老的民间风俗,每年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着从枫桥寒山寺中传出来的宏亮钟声。当“镗!镗!镗……”的洪钟之声,“嗡……嗡……”的余音。透过沉沉的夜色,传到千家万户的时侯,就标志着新春来临了。
寒山寺,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粱代天监年间。到唐代,因为诗僧寒山子来此主持,才改名叫“寒山诗”,而半夜敲钟的习俗孔起源于唐代。据《寒山寺志》载:“唐钟治炼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凌。”无论春雾秋月,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时辰无差地传出这口巨钟的“嗡……嗡……”之声,飞向城郭樵楼,市廛荒村,朱门蓬户,斗室深巷,报导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民间称之为“分夜钟”,而成为苏州城乡数十里方圆中,人们生活节律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历代诗人的诗篇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流传最广的首推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眼。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清代诗人王渔洋诗中,更把寒山寺钟声,作为江南游子怀念教训乡,牵动归思,十年相约的夙愿: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由此可见,寒山寺钟声渗入苏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度。
寒山寺钟声确有定时、定额。实际,钟声并非为了报时,而是按佛教的法律规程击钟。所谓“击”其实是“撞”,即以一段木头,悬在钟边,由和尚用手推掷,碰撞庞大的钟体而发音。可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据该寺老僧介绍,每天早晚两次,一次在黎明拂晓四时左右,群聚师徒,到法堂诵经,称之为“早课”必须撞钟;另一次在晚上九时左右,为“晚课”,同样诵经撞钟。每次撞一百零八下,意思是,人生有一百零八个烦恼,每撞一下钟,即消除一个烦恼。所以在撞钟时,全体同诵《击钟仪》:“闻钟声,烦恼净,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每诵到“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巨钟应诵而响,连敲36下;然后再复诵:“洪钟二叩……洪钟三叩……”每遍36下,共108下。
现在,每年大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岁久日长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无线电台和有线广播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新的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一片欢腾,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时代的强音,激励人们跨向新的未来的象征。
RE:北京人过春节
广州的年宵花市在我国农历除夕民间活动中,广州除夕花市是最热闹的。除夕花市,称年宵花市,又称春节风习,在我国唯广州独有。
广州的年宵花市是从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到年宵花市的。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广州有四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花地的大策也是花市。大策花市有几百年历史。广州河南庄头种花,远在明朝已志专业,人们每天用般从河南运素馨花到广州的五仙门码头上岸,因为花般众多,使得这个码头被称为“花渡头”,此也是花市之一。
《壬申南海县志》说:
“花市在藩署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丽景。”藩署前即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这证明花市在平常时已有夜市。《广州城坊志》引潘贞敏《佩书斋诗钞花市歌》小序云:
“粤有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
可以想象平时夜市已如此繁盛,春节又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买花的人更多,除夕花市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
张心泰《粤游小志》说: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
又《菊坡团舍集》徐澄溥岁暮杂诗云:
双门花市走憧憧,
满插箩筐大树[禾农],
道是鼎湖山上采,
一苞九个倒悬钟。
张、徐都是咸丰、同治年间人,可见年宵花市,在19世纪咸、同年间已如霞如云,特别热闹。除夕花市向来除了鲜花以外,还有古董、杂架、挥春、冬果、陶瓷、漆器、玻璃器皿、年宵品等。而双门底古董、杂架,早在道光年间已经有名。
花市地点,咸、同以后有两个地方,一个在藩署前,一个在十八甫(开辟马路东移至桨栏路)。双门底的花市从1956年起迁往教育路,西湖路。今天花市出售的花枝头有桃花、梅花、吊钟花,盆头的茶花、兰花、芍药、月桂、玫瑰、含笑、牡丹、水仙、海棠、热肉质植物、大红柑、大红桔、金桔、四季桔、金蛋果、代代果、朱砂桔、桔红、幡桃等,散花又叫花脚,有菊花、鸡冠花、芍药、剑兰、银柳等。
摘录自《中国民俗大观》 广东旅游出版社
RE:北京人过春节
春节祭祖习俗中国各地,一到春节,都要举行隆重严肃的祭祖活动。
台湾:时序一倒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柿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灯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跑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数人家先在楞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份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着肃穆的气氛。这时侯,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北平:初一到了子时,即一点钟,家长率领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两旁,衣冠整齐,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礼节非常隆重。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摘录自《中国民俗大观》 广东旅游出版社
RE:北京人过春节
RE:北京人过春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