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1-8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威望
- 1
- 金钱
- 38233
- 贡献
- 316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3855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420
- 主题
- 729
- 精华
- 1
- 好友
-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最后登录
- 2013-1-8
- 积分
- 38550
- 精华
- 1
- 主题
- 729
- 帖子
- 4420
|
我也学习一下管理员,参与一下
北京的年俗
春节,按我国的习俗讲,又叫过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元代以来,即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便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流长,格外丰富多彩。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富裕人家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苡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一般的平民百姓搞不起这样的排场,但也要熬上一锅腊八粥表示表示。临近腊八,粮店里出售腊八米,清代北京雍和宫内,还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每年这时侯也大派用场。北京施粥的各个粥厂,平日里施米粥,而腊八这天粥里要放红枣。在民间,还有相互馈赠腊八粥的习俗,不过一般仅限于至亲好友之间作为馈赠礼的腊八粥更加别致:粥面上常用核桃、松子堆起个小狮子,用山楂糕插上一小丛香菜,做成个红艳艳的小萝卜,图案精美,别具一格。通常,腊八粥熬得比较多,腊八吃一些,余下的放置室外冷冻起来,随吃随取。有的人家,腊八初八熬的粥,能吃到来年二月初二。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清水、料豆、秣草。据说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更讲究的人家,还用黄纸剪成灶王爷升天用的天梯(称“千张”),还要供上纸糊的元宝和从香烛店里买来的红蜡烛:祭灶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人们相信这样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在玉皇那里讲坏话了。百姓们祈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没有钱供红烛、糖瓜的穷苦人家,祭灶时也要供上清水和草秸,点燃一炷香,恳请灶王爷多多包函:“小的今年没有落儿,明年请吃关东糖”。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过小年儿祭灶王爷,各家不分老幼,只限于男子。二十三把灶王爷送上天,传说七天之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日为“扫房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迹。北京人尤其讲究把箱、柜等家具上的铜饰擦得锃亮。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足,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吉祥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以及神龛上丰饶的供品,更展现出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过年是喜庆欢快的,但对穷苦人家来说,却难如过关,因为债主们要上门讨债了,民间俗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即煮饺子)”。意思是说一熬腊八粥,讨债的就要上门了,小年儿前后是债主崔债最紧的日子,到年三十夜方能解脱,这样饽饽就成了救命信号。可是饽饽要腊月三十夜里才吃,因而从腊月初八开始,无钱还债的人便终日惶恐,必要时还要外出躲债。旧北京,澡堂是人们躲债最方便的去处。按照北京民俗,债主不能去澡堂讨债。澡堂谐音“早搪”,即早把债主搪至门外之意。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家院子的地上,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敲响时,各家的素饽饽(即素馅饺子)也下锅啦。民间还抢勺把占卜的习俗:煮三十夜饺子时,用勺在锅里转几下,继而放开手,任勺自由转动,等转动停止,便按照勺把的指向往外走,听到人说话声即停步转回。据说听到好话一年吉利,听到坏话一晦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