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我们现在做的是,以生产、研发、管理为大类,把所有岗位排脑袋分入这几个大类,每一类按技术性程度分为普通操作工,技术性操作工;普通文员,技术性文员等。再以现工资水平作为标准,适当提高分布在一个矩形内,为各个岗位类别划分一个薪点区间,不同岗位再分别对应到一个薪点上。基本思路是倒过来,以现行工资标准反推出新的薪酬标准。
方案做出来了,但老板却至此不提薪酬改革的事,一拖就两年,工人们都觉得想被耍了一样。
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不搞岗位评价也可以,但是可用对个人的绩效评价来代替。2002年我单位搞工资改革就是越过岗位评价搞得,效果也不错。还获得省、部级创新奖。不现实,但可操作
我目前就面临这样的状况,公司领导急于求成,在进行薪资模式改变过程中不想进行岗位测评,因为这个过程太烦琐。好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进行过岗位测评,并且公司产品均属于生产加工类,所以有些东西是相同的。我的做法就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新公司的部门制造进行调整,依据新职责设置新岗位,再建立岗位档级层级和岗位工资标准,依据经验将每个岗位安排到相应的层级中。
这种做法很直接,也很迅速,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和不公平性。
你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领导要求这样做。
粗划层次,细定档级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很多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依我所知道的,基本是这样子搞的:把所有岗位划好一个比较粗糙的层级,层级之间薪点差距要适当大一些,然后再在每个层级里划分若干档次。公司层面确定岗位分类入层级,基层二级单位(比如直属厂、职能部门)确定档次。一般情况下,可以这样子:新进应届大学生、初期普通工等都在一个层级里,只是档次有所区别;新进普通文职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专业会计人员等都入比前面搞一个层级的较低档次上,新进三级干部等入较高层次较低档次上,以此类推,对于工作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可以入同样层级较高档次上。总之,对各个新入职的,我们设计的时候都要有让其在确定的岗位层级中有工薪上升的空间(也就是调档次),如果先就安排在较高档次上,会是你薪资结构失去效用。在这种薪资结构稳定后,要确定一个调薪(一般岗位不扁只调档次)细则,也就确定什么时候该调,怎么调,为谁调的执行细则。至于现在很时兴的绩效薪资(我个人认为我了解的企业不能叫做绩效薪资,只能说是产出工资和节耗工资,因为浮动的部分其实主要还是和产量、成本挂钩,和个人表现顶多也只和考勤、病事假挂钩),可以根据现有薪资结构,把确定的各岗位工资拆分,或确定一个固定的基本工资,其余浮动(用于企业自主合法的扣奖,发挥薪资激励作用,罚款可不是明智之举)的办法,或按一定比例划分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的办法,我觉得都是可行的。这种薪资改革的好处是,基本不增加工资总额,当然如果有可能,改革过程中最好总额能调高5-10个百分点。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出来的制度最好做到自圆其说吧。而且,要大领导在群众面前有姿态才好!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kiby说的是啊,我们基本上也是这样搞的,抛开其他的不谈,单从操作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便捷的了,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也还是可以勉强应付一段时间。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我认为吧,国企是我国社会时代性很强的产物,它的各种规章制度非常完善,而且成为了企业员工的一种习惯,所以,我想最好的改革方式,是在企业原来的薪资结构上进行调整,这样在企业内部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领导也容易接受,当然,具体操做没有方案是不行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起草个薪资方案,找领导沟通,然后实行。岗位工作分析,你认为是个好做的工作吗?这应是自上而下的事情,上边不同意,搞也搞不好,就是你做了,分析出来的能客观吗?特别是国企,牵涉到的部门多,人员杂,各部门为了自己改革的利益,千方百计想办法,难做啊。
要是老板有眼光的话,那是另一种说法,做起来就是难,也有底气,也敢大刀豁斧,有劲啊,不这样的话,我劝老兄你不妨明哲保身,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待时而变,积蓄力量啊,国企改革后肯定有个过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就会体现,体现到一种程度,就要穷极思变,不变化也的变化,当变化达成共识,你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如果你不是企业一把手,方案的实施就必须经领导班子通过,他们不同意,那你的方案就行不通。你要么改方案,要么说服你老板,你是对的。两种都不行,你就按他们的意思做,边做边等。
RE:如何构建空中楼阁?
“如果你不是企业一把手,方案的实施就必须经领导班子通过,他们不同意,那你的方案就行不通。你要么改方案,要么说服你老板,你是对的。两种都不行,你就按他们的意思做,边做边等。”——小小开心果你说的对啊,现在也就只有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