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1-29
- 注册时间
- 2004-12-13
- 威望
- 2017
- 金钱
- 6528
- 贡献
- 74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9286
- 日志
- 92
- 记录
- 0
- 帖子
- 287
- 主题
- 226
- 精华
- 3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12-13
- 最后登录
- 2019-1-29
- 积分
- 9286
- 精华
- 3
- 主题
- 226
- 帖子
- 287
|
作者:郝志强7 r- E8 ?! o* ?: S! B* Z
6 u/ \" w( K# N0 }! Q2 B& ?5 l( L 德鲁克说:“在流水线上,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3 g, x( J( h7 L7 E% a% j! m5 J
/ H" n8 a" p" e8 I4 F9 m, m; I 在生产线上,很多工人在一起工作,一个拧个螺丝,一个钻个孔,他们在那个工作上,真的是专家,没有多余动作,效率很高,但也仅如此而已。因为生产线是有节拍的,每分钟生产出多少产品是有定量的,速度快了,有人跟不上,就会影响产品品质。速度慢了,又违背了使用生产线,提高效率的原则。所以员工要适应生产线,而不是生产线要适应员工。当然那些手脚慢的,会被逐渐淘汰,所以我们看到深圳的工厂里,大多是手脚麻利的年轻人。生产线的这个特点,到是非常契合,倡导团队的日本人,不要个性,要的是服从,要的是步调一致。那些太聪明的,手脚太快的员工,被生产线限制,这就是浪漫的意大利,生产手工皮鞋,而不是流水线皮鞋的原因吧。况且老板要是知道还可以做得更快,可能以这个“技术太强”的人为标准,让大家向他学习,调快生产线节拍,工人的劳动强度就会增加很多,所以这样的人是“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
* v o: m+ Q, p! P& w8 d* Y9 Z* X) c% ]- P
这里说的生产线,像不像我们企业里的流程呢?某个采购流程,某个价格审批流程,某个产品研发流程等等。这样的流程是不是也有工厂生产线的问题呢?工厂按照节拍来工作,流程也是按照节拍来工作的呀。我以前工作的天音通信,下面的分公司打上来的报告,要是2个小时不答复的话,就视同批准了,这就是流程中的节拍。现在的企业,大多有内部的OA系统,流程到了你这样,你总拖着不办,每个人在电脑上都可以看到,是你耽搁了时间。就像在流水线上一样,那些拖沓的人,因为工作能力的不胜任,逐渐地被优化出公司。那些“技术太强”的人,是不是也会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对别人是威胁呢?. r! l1 X* C; m( V
. `# ^0 l* D6 H4 k. q 我记得关于IBM的书里,有个故事,某管理者发现公司的某个流程非常长,他就自己拿着审批件,去找流程中的各个人,结果发现,文件在对方桌面上的时间,占了整个时间的95%以上。本来是30天才能办成的事,他4个小时就办成了。所以即便流程很好,流程很重要,还要不断检讨流程,向那些“技术太强”的人看齐,让流程真正快起来。但如果老板是这种思路的话,那些“技术太强”的高手,是不是也要像流水线上的高手一样,要被“群众”排斥了?0 ]( k; i1 s1 N5 Q' T
q* z: c3 P4 M& ~& t# q# k
但如果是自我负责的,知识类员工的话,他们不是在流水线一样的流程上,而是一起工作,比如开发软件的工程师,比如维修手机的工程师,比如讲课的讲师。他们要是“技术太强”了,和别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他们的优秀不会带动整个“上产线”的节拍,因此理论上来说,对别人没有影响。所以在知识类的企业中,管理层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发挥员工的长处上。在流水线上,管理者要改善员工的短处,让员工跟上生产线的节奏,“技术太强”是没有意义的,反而容易打乱生产线的节拍。生产线上的员工,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蹦达不远。
: }( P! [) i3 w; c8 D7 m" P! p+ `& Q8 s5 b9 P# j# U, W
郝志强说:“在生产线上,生产线是主人,员工围绕着生产线转。在知识型的组织中,员工是主人,工作围绕着员工转。”
) q( j) v* a( [' l- |0 ?
/ d9 X& X) g) h% K8 A# X$ ]- N 本帖最后由 那米走车草 于 2011-7-6 21:07 编辑
J; O$ @ c/ a% Q/ _0 o" [: m
6 N. j' D" v% w P7 F/ _+ J8 C |
-
总评分: 金钱 + 26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