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深化人性还是异化人性? 文——关宝国(公务员) 以下的对话,发生在我和朋友之间,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似曾相识。 7 B9 ^4 O0 a2 n, U- E( N
“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好好奋斗,有房有车。” “为什么?” “这样,才能找到好媳妇。” “找到媳妇之后呢?” “生一个孩子。” “将来对孩子有什么要求?” “好好奋斗,有房有车。” “为什么?” “因为这样,他才能娶上好媳妇。” 8 W, u' {6 e! c3 v z6 ?5 Q, C
以上的对话让人有点感慨,它说明一点,现在的人,对于未来的想法是非常清楚的,或者说,奋斗的目的性非常强,不过,看着这样的对话,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劲,或者哪里出了点问题。
& @& G0 o+ }! [- i 其实,从积极的方面说,时下,因为房子和车子,无数人在生活的目的性上前所未有地清晰,这也保证了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其奋斗的动力与能量,以及个人能力都非常强劲,活得也有滋有味。但是,这一目的性的弊端是:一旦这些目的得以实现,那么生命会有些不知所往,会有很大的生命意义的失落,之前对房、车向往越重,或者追求得越辛苦,这种失落就会越大,一时之间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毕竟,不是所有目标都可以让自己立刻拾起,并且觉得活得很带劲的。即使又想有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车子,也不像最开始那样有动力,或者,不足以让自己觉得整个生命是充实的。而如果把目的定义在更大的乃至巨大的财富上,又不一定有那个能力与机遇。
! D' i. q* ] k7 S, u) y 于是,对于房、车,或者准确地说,对于物质目标的目的性越强,努力的程度越深,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失去生活的目的。
" G3 z$ {. W9 B+ v+ ^ 这种目的性的清晰与强大,有点可怕。
+ v2 s0 x$ S: R7 Q" w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国内某媒体曾经报道了一个企业老总的“吝啬生活”。 ; c3 g8 p U, F4 ^3 T1 U
林先生,46岁,深圳某网站老总,年薪百万,工作狂,让许多人惊讶的是,他不讲排场不讲物质,经常背着杂牌双肩包,套着便宜的T恤。在路边的小店吃一碗5块钱的米粉。他家离公司很远,开车大约40分钟,尽管他的收入够买名车的,但是他也不买车,自己坐公交上班。
- M7 }+ v: `7 e% w$ U( X! Q' n: J8 Y 在这些地方很吝啬,但在某些地方他却出手阔绰。他喜欢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作品,但是国内没有相关的正版书籍,他就通过网络书商向日本的出版社订购,一出手就是几千元,另外,价格不菲的主题旅游,对宁夏海原县数十名失学儿童长达九年的捐助,也让他花费不少,他说:“砍掉那些多余的开支,把钱用在别人真正需要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这才是重要的。”
+ F8 Q+ z. O: M" D 看完这个例子,也许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林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他,也非常享受现在的一切,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 % ?; _8 m5 k+ T, f6 x; K7 K
在生活目标上他也有着清晰的目的,这一目的性有着丰富的精神以及心灵体验的内涵,而这些东西,恰恰可以持续一生,他不会有当一个目的实现之后的失落,以及对于生命的茫然,他要的是不断地做许多事,强化和无限丰富他内心和精神上的愉悦。对他来说,目的不是一个目标,而就是生命本身。
1 }0 W1 k4 Y1 d* \2 Y 在西方哲学中,有关“异化”的理论非常重要,其核心是:人,被人之外的东西,或者人自己创造的东西所主宰,而不再是人本身。这一理论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它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困境,一个人的物质目的性太强大,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设定的目标对自己的控制,其结果就是某一刻会找不到自己,或者靠着更大的物质获得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仿佛对毒品的依赖;而一个人的精神目的性的强大则让一个人不断发现新的自己,享受新的自己,如此,非但不是生命的“异化”,反而是生命的“深化”。 ' _' S M, {: V+ K* o. W6 w
一个目的性太强的时代,蕴藏着人性“异化”和“深化”的两种可能,两种可能的终点是幸福的虚无,以及幸福的极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