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开会谈事时,我常脱口引用[论语]中的语录。这是因古人智慧的精华,往往一针见血,可以让今人少走弯路,有所启发。
: n {; L6 y* c4 B3 E特别是在和人有关的事情上,论语可资借鉴的地方非常多。例如:选人时,我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用人时,我们鼓励年轻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选主管时,我们总要[听其言,观其行];遇有内部小团体纷争时,领导要当心[浸润之谮,肤受之诉?]的危险;编列预算时,我们总是[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的鼓励向上看齐;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要提醒主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讨论事情的时候,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我等凡人,虽无大志,常翻阅论语来做自已人生或工作的参考,应该也很有帮助吧。此所以我时常拿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送给朋友们。虽然他们事忙,不一定有时间看,但语录性质的书其实是最易读的,每天翻几页,边看边联想白天遇到的人和事,常常是饶有趣味,而且往往能有启发。就拿我们最近对公司培训的讨论来说吧: 之前,公司安排了四个梯次共一百零八个主管上[决策分析]课程。这是个通过游戏来让学员深刻体认到[经营必须掌握总体观]﹑[资源永远稀缺]﹑[做好计划的重要]以及[协调执行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观念。由于课程设计是通过模拟经营和竞争的手法,让参加者印象深刻﹑绝无冷场,但相对的费用也较高。我们投入这个耗资不菲的课程,还要花上接近四百个人/天的时间,固然表达了公司对培养经营人才的用心和决心,但事前也并非没有争议: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我们的主管们究竟能从中学到多少? 对企业来说,[培训]本身就是一个经常让人困扰的课题。员工需要不断充电学习,这是众所公认的,但培训是真能让员工学到东西﹑派上用场,还是只能让同仁学到一些华而不实的知识或理论?投入资源培训后,是否能立竿见影﹑增加效益,已自让人存疑;如果受训过的员工还未发挥便离职,那岂非浪掷金钱? 关于有效性的问题,固然可在课一上完立即对学员加以考试,但企业培训毕竟有别于学校教育。学校传授的多半是知识性的,容易测试成果,而企业的培训则多半属于技巧性﹑观念性的内容,学员需要时间来消化﹑试行。此外,有许多观念或做法需要公司的系统﹑流程﹑组织加以配合,否则孤掌难鸣,根本无法推行。因此,课后考试实难以检验出课程的有效与否。 曾听一位从事企管培训多年的朋友提起:有些表现积极的年轻人被送去培训后,十分振奋,认为学到了一些有用的好东西。但返回公司想施展所学,却发觉处处碰壁,推展不开。大失所望之余,便很容易离开公司,去追寻[更理想的国度]。培训之难,此为一例。 不知论语对[培训]这件事可有观点? 当年上高中初读论语时,翻开第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记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学完之后,时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这对十五岁正值反叛期的青少年来说,真是不通不通又不通的话。我们天天在教鞭的威胁下,被各种小考﹑月考﹑期末考压得喘不过气来,天天复习到三更半夜,真是苦不堪言,何[悦]之有呢?难怪论语要被许多人视为教条了﹗ 等到十年后读[论语别裁],见书中对[学而时习之]提出三个不同凡俗的观点: ·4 V; D, j% t; u& q' ?9 [( R
[学]不是仅只于学校中的学习,而是琢磨做人做事,讲究如何学做一个完整的人。 ·
, Y# X; E' J' G* q, f2 v5 z+ m[时]不是[时常],而是[随时﹑适时]的意思。 ·
3 p* O! E8 R* M0 J. u9 j1 B[习]非仅复习功课,而更有[见习﹑习作﹑实习]的含义。
) O# K$ m' l: K* P如此,原文应解为[学到新知识﹑新技巧﹑新观念后,能适时﹑随时去实践,才能不断印证所悟,增益个人的心得和能力,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这样,便很容易和我们的人生经验相印证,还论语以活活泼泼的本来面目。 回想小时候学骑车﹑学游泳,那种抓到窍门后的豁然开朗和其后反复习做,逐渐增强自信的成就感,不正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吗? 等到工作一﹑二十年,累积了若干阅历后,面对疑惑能有所突破,开始对事情的是非得失能下判断,并从事情的结果去加以验证,那不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 再等到提任管理岗位时,遇到的问题越加繁多,有时光靠一已的经验还不够,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时便经常要读书充电,吸取人家的先进经验。有时候,从书上读到一个观念而有所体悟时,那心情正如论语所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般的急切想要付诸实行;有时又是[学如有及,犹恐失之]般的永远觉得自已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些都是论语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好例子。 4 t% k$ B( q6 J2 H* x" |8 F
回到培训这个话题,既然企业是由全体同仁所构成,如果这群人(特别是担任主管职务的)具有追寻卓越的热诚,愿意迎接挑战,渴盼找出答案,那么公司如能提供适当的培训,让他们[思而有学],并让学习的内容和公司的使命﹑策略相结合,让上过课的同仁能在公司里[学而时习之],不就能让老板和员工都能[不亦悦乎]了吗? 论语卫灵公篇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问学生子贡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多读多记许多知识的人吗?]) 对曰:[然,非与?](子贡答:[是啊,难道不是吗?])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不是的。我是体悟到整个道理,融会之后,一通百通的啊﹗]) 姑且不论孔子体悟到什么,重点在于:让个人的学习,与公司的系统相连结,才能[一以贯之]﹑处处无碍。因此,公司的培训体系,应该要: ·
3 H2 P1 _: q1 V与公司策略相连结,而非一般化的﹑局部的﹑零碎的技能培训; ·. K% o3 |$ W W
采取主动策划,而非被动的﹑随机性的安排。 / X3 [/ G) E% B# o0 A0 |
更具体来说,公司建构培训体系,应该要做到三个步骤: 1.针对企业的远景及三年策略,制定出现阶段需要的策略性组织﹑关键职务,以及这些职务所需具备的重点技能组合(KeySkillSet); 2.盘点公司现有的人才库,找出现有人才能力(Competency)与技能需求之间的差距所在; 3.针对这些差距,安排长期﹑短期的课程。并将课程与同仁的生涯规划和职务升迁资格相连结。有的课程固可安排内部讲师,但大部分仍宜找专业的培训机构来搭配。 当然,上述过程可能必须找专业的企管顾问公司来辅导,也需要投入不少时间来研究,但如此设计出来的培训体系,才符合公司长期的策略规划,才能让内部管理流程与培训内容相配套,也才能创造一个让员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企业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