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4-19
- 注册时间
- 2005-3-9
- 威望
- 0
- 金钱
- 40789
- 贡献
- 33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082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97
- 主题
- 544
- 精华
- 0
- 好友
-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5-3-9
- 最后登录
- 2013-4-19
- 积分
- 40822
- 精华
- 0
- 主题
- 544
- 帖子
- 697
|
沙发
发表于 2005-3-22 16:3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尴尬阅读2004
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张冠李戴在时下流行的图书里比比皆是。要说这古典文学名著端的厉害,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过《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到了如今这些所谓的管理学家眼里倒是满眼的企业管理真谛。据说当初中信出版社推出《水煮三国》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多高的市场期望,没想到竟然卖得异常火爆。随后而至的一系列“水煮”、“麻辣”、“大话”之类的跟风图书更是不遗余力地解构经典,在商业意识日渐浓厚的文化语境里,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传统文本的剩余价值。
不过,翻一翻这些大同小异的书,就会发现在断章取义的写作思路中,穿插的大多是三流培训讲师在企业培训课堂上为活跃气氛惯常使用的小故事,或者是职场成功学中的各种厚黑手段和小算盘,或者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简化小品,这些东西,除了阅读上的短暂快感之外,可取之处并不是很多,偶尔做个调剂品还可以,多了就让人腻味。
与上面提到的假洋鬼子图书《没有任何借口》相比,这些书倒是地地道道的国货。“水煮”与“大话”之类图书的关键之处是喜闻乐见,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知道曹操和孙悟空的人肯定比知道杰克·韦尔奇和彼得·德鲁克的人多,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会对所谓的企业管理那么感兴趣,如果有这种浅显通俗的作品来娱乐和调剂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然会受欢迎。
也许,从这两类书的畅销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大部分读者对管理类图书的阅读口感。首先,要言简意赅,直白通俗,最好是像“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这样近乎口号的题目。是不是我们受“口号文化”的熏陶太久了,所以才对这样的题目有先入为主的亲切感?其次,不要有什么统计分析和数据发掘,少些理论分析,最好全部都是小故事。这样易于理解,不费脑筋,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把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幕里的清宫戏也改成企业管理类故事,这样普及面会更广,或者用传统的相声、快板、评书之类的艺术形式来演义企业管理故事,效果肯定比商学院里的教授讲的好听。
不敢再看“水浒”了
最近一位朋友说他已经不敢再看《水浒》了,原因是书名只有两个字!
现在两个字的书名的确是太多了,《执行》、《差距》、《榜样》、《整合》、《运作》、《操纵》、《转型》、《共享》、《长大》、《争霸》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据说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有的出版商在与作者讨论书稿的时候,明确地希望书的名字能够简化为两个字,这样看起来更像畅销书的样子。
简单地否定某个出版商的炒作行为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低质图书的跟风畅销,关键在于整个出版业自身的机制不合理。其实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其他产业,比如汽车产业。目前众多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它们之所以能够在爆发性增长的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只是因为在中国这个并没有完全开放的汽车市场上,它们有准入牌照,国外的汽车企业只能通过跟它们合资的形式才能进入。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并没有一起成长,它们如今依然依赖跨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和品牌。
出版行业也一样,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有着经营牌照的出版社只要思路稍微开阔一下,在版权引进上做足功夫,也会得到市场的响应。浏览一下这几年的畅销书目就可以看出,真正能够立足本土市场精心准备的图书几乎没有。严格说来,版权引进并不是什么门槛儿很高的能力,如今众多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定期举办版权交易活动,你只要敢出高价,照样可以拿到好的出版资源。
要想最终避免这种低水平的图书跟风炒作行为,出版商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才是关键路径所在。这一转变肯定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毫无疑问是值得尝试的。 |
|